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是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传统基础产业升级换代,构建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体系,加大资源的国际化保障力度,推动原材料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为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十一五”原材料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以来,原材料工业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一是行业规模持续增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石化生产大国,石化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高端化学品比重和化工精细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粗钢产量达到6.3亿吨,占世界产量45%左右,钢材品种质量不断优化,国内自给率已超过96%。十种主要有色金属产量超过3000万吨,其中铜、铝、铅、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4%、40%、45%和40%。水泥产量18.5亿吨,平板玻璃产量6.6亿重量箱,均占世界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如,石化行业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自主化率分别超过90%和80%,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技术居世界*。三是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结构得到改善。如,中西部地区水泥产能增长迅速,东部地区水泥产能得到抑制。浮法玻璃行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57%。四是淘汰落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如,有色金属行业,铜冶炼综合能耗347千克标煤/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14013千瓦时/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要看到,原材料工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资源约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促进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五”原材料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是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原材料工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原材料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调整、改造、升级、换代”,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着力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布局优化,建立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全面建设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清洁安全、质量效益好的现代原材料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原材料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原材料工业由大到强转变。
概括地说,“十二五”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解决总量过剩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重点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要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跨行业、跨地区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三是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要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四是构建多元化的资源保障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合理规划开采规模;拓宽国际资源开发经营思路;加快原材料资源及产品储备、资源再生及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各主要行业“十二五”发展任务
(一)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工业是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十二五”钢铁工业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总量扩张。我国粗钢产量6.3亿吨,占全球45%,是钢材净出口国,大部分钢材品种实现自给,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国内发展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不应再以规模扩张为主,而是要注重调整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和总量扩张。为加快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十二五”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将以存量调整为主,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若干个竞争力强的大型钢铁集团,促进节能减排,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终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二是做好生产经营规范。《规划》提出的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措施,是对现有钢铁企业全部存量产能开展行业管理的新举措。《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关注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社会责任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方面,将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铁矿石流向、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对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积极推动兼并重组。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我国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加剧了资源市场、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助长了重复建设,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施兼并重组有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实现更高水平的规模化生产,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加快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前10位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60%左右。
四是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对钢铁工业布局调整也作出了部署。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问题由来已久,“十二五”时期,将通过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支持西部地区适度发展,以及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相容的钢厂转型或搬迁,基本形成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与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格局相适应的钢铁产业布局。
五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主要考虑有:*、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钢铁生产不能满足区域需求,大量依靠从外地调运,其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第二、有利于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快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有利于钢铁工业布局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同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第三、有利于利用国际铁矿石资源。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港口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便于利用国际铁矿石资源。第四、有利于发挥前期投入作用,避免巨额社会财富损失。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企业、地方和社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不加快建设将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
六是提高资源保障程度。我国铁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制约了钢铁工业健康发展。为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矿山企业技术改造,鼓励现有矿山资源的整合,推动国内矿山的有序开发,同时积极优化铁矿资石源全球配置,与各方共同构建稳定、有序、共赢的国际铁矿石市场,规范进口铁矿石流通秩序。
(二)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产品种类众多,应用领域广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十二五”有色金属工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实际上仅仅是有色金属某一环节的生产者。矿山生产能力与下游冶炼、加工能力比例失衡,并呈扩大趋势,上下游行业的结构失衡日趋严重。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仍无法完全自给。因此,《规划》明确提出,有色金属工业要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和市场短缺产品。
二是严格控制总量。“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由2005年的1639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3135万吨,年均递增13.7%。“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需求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与“十一五”相比,增速将明显放缓。加之部分品种的产能严重过剩,“十二五”有色金属工业将着重提高行业准入,严格控制铝、铅、锌、钛、镁产能增长,2015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4600万吨以内。
三是加强技术改造。“十一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具有国际先进装备水平的铜冶炼产能占95%,大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占90%以上,先进铅熔炼产能占50%,湿法炼锌产能占80%。在工业转型升级中,这些先进适用技术为淘汰铜铝铅锌等落后产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支持有色金属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为重点,对现有企业生产工艺及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淘汰落后,加强含二氧化硫烟气回收利用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实现清洁、安全生产。
四是提高资源保障程度。资源保障程度低是制约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使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10年,铜、铝、镍的自给率分别只有23%、54%、14%。我国现有大型有色金属矿山多为20世纪50、60年代开发的,经过多年生产,普遍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目前老矿山深部和周边找矿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可供建设的新矿山不多,从而导致有色金属矿山生产发展严重滞后,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为提高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