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零部件发展之路
从“国产化”到“全球化” 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走上“中性化”发展之路
面对采购日趋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产品多元化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昔日曾经一枝独秀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配套的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今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地耕耘着中国和世界汽车零部件的市场,逐步走上了配套“中性化”的发展之路。
翻开上海汽车工业零部件配套发展史册,人们欣喜地看到,近10年来,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范围已从“国产化”的“独木桥”向“国际化”的“康庄道”迈进,众多零部件企业的产品不仅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轿车产品配套,而且还为广州本田、一汽大众、神龙富康、长安福特、天津丰田、沈阳金杯等国内主要整车企业配套。*令人鼓舞的是,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战略视点正在扫描世界汽车零部件市场,一大批具有竞争力、高质量的零部件产品源源不断进入北美、日本等OEM配套市场,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外向度正不断提高。
据了解,目前上汽集团所属的零部件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产品为国内外各大整车企业配套供货,业外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其中纳铁福、联合电子、易通、制动系统、上实交通以及汽齿总厂等企业外配套率高达60%左右;小纟车灯、延锋伟世通、申雅等25%左右的零部件企业分别在重庆、武汉、长春、广州等地建立联营厂,实现了“产地销”;延锋江森、采埃孚、联合电子、纳铁福、上海KS、金合利等50%以上的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进入国际市场。去年上汽集团出口创汇额达2.5亿美元,今年有望突破3亿美元。
上海汽车零部件配套“中性化”发展之路,是上汽集团积极应对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全球化战略和实施“抢逼围”经营战略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末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世界汽车工业“6+3”的新格局,上汽集团高层领导深刻认识到,上汽集团要保持*优势,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潮流,加快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就会被国际化。为此,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全球化战略:“引进来”实施“三大转变”;“走出去”实现“三大突破”。要求零部件企业实施“出海跨洋”和“抢逼围”战略,走出上海,抢占国内市场制高点;走出国界、为世界汽车工业配套服务。正是基于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上海汽车工业零部件企业以成为零级化供应商为目标,围绕“做强做大市场”这一主题,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汽车零部件配套范围上实现了“中性化”的新突破。
专家认为,汽车零部件配套服务的“中性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对于打破没有竞争活力的地域保护、市场割据、技术垄断,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前几年,国际汽车业巨头,如美国通用、福特公司将零部件与整车分离,相继成立了德尔福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伟世通零部件公司,并在全球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上海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是在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的集团特色。虽然目前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性化”配套服务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离真正的“中性化”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上海汽车工业只有像通用、福特等国际汽车巨擘那样,以“壮士断腕”的胆略和勇气,从体制和机制上对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外科手术”,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才能真正走上“中性化”的发展坦途。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