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2011年稀土行业回顾

国家的信心

  我国稀土
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毋庸置疑,鉴于我国稀土行业发展无序、盗挖滥采严重、污染排放缺乏标准制约、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针对国外稀土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国外媒体不断营造的舆论压力,以及中国政府迫切要求整顿稀土行业的决心和信心,2011年,政府紧锣密鼓不断出台关于稀土行业的重量级政策法规,以彰显政府对于稀土行业的重视。

  稀土在工业中的应用不可替代,但稀土分离冶炼中的污染却令人触目惊心。“枯黄的玉米秆背后是钢铁丛林,丛林中数根烟囱正吐出白灰相间的气体。长满铁锈的管道穿过村庄,在村西3公里远的尾矿坝汇集,喷射出黑色的砂浆。”这不是电影生化危机里的场景,这是工业重镇包头市所属新光村的真实写照,新光村与包钢尾矿坝紧挨,在这里,骨科疾病与癌症像是常见的流行病,被媒体曝光后,中外记者蜂拥而至,这里顿时热闹起来,以至于采访的时候这里的村民笑着问记者敢不敢喝当地的水。中国政府早已察觉,向外界发布声明称对稀土减产并严控出口,理由之一就是稀土行业的污染问题。环保部的统计数字显示,由于过度开发,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下降迅速,稀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氨氮为例,稀土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达2000多万吨,其中氨氮含量300~5000mg/L,超出国家排放标准十几倍至上百倍。鉴于此,2011年2月28日,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个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利于提高稀土产业准入门槛,加快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终于发出**别的稀土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22条),22条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稀土行业发展中仍存在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高端应用研发滞后,出口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22条从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依法开展稀土专项整治,切实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加快稀土行业整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稀土资源储备,大力发展稀土应用产业;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稀土行业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指导,可谓自稀土行业发展以来*重量级的政策文件。22条明确指出,

  用1—2年时间,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市场流通秩序,资源无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盲目扩张和出口走私猖獗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22条还*给出国家部委的明确分工,工信部、商务部、新闻办、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环保部以及监察部将共同为稀土这艘工业巨舰保驾护航。这可谓给行业大企业吃了一剂大大的定心丸。

  2011年9月30日,国务院令再次重现江湖。温家宝总理签署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决定在有色金属原矿中将稀土矿税率单独列出,调整为0.4—60元/吨,资源税调整方案尘埃落定。早在2011年4月份,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已经下发通知,决定自2011年4月1日起,统一调整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此次国务院令发布,在于将资源税调整正式化和明朗化。自4月1日起,新实施的稀土资源税税额明确标准为:轻稀土,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30元/吨。而在调整之前的资源税暂行条例中,稀土按照“其他有色金属矿原矿”上限征收,即税额标准仅为3元/吨。此举意味着稀土资源税将提高10至20倍。

  2011年11月15日,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海关总署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稀土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检查的通知》,决定对稀土矿山、冶炼分离企业进行专项整治,主要包括:“主要包括:本省(区)清理稀土探矿权、采矿权情况,是否存在违法勘查开采和超总量控制指标开采行为;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落实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情况,无计划、超计划企业是否全部停产;是否存在买卖非法稀土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行为;稀土矿山、冶炼分离企业是否按照环保标准和有关要求,开展了环保核查及企业符合环保要求情况,是否存在漏查和不达标企业仍在生产的情况。稀土出口企业有无走私、违规行为。”

  工信部稀土办主任贾银松11月30日通报了此次稀土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果,在稀土矿山开采方面,国土部门清理检查了稀土探矿权、采矿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探矿、非法开采稀土矿行为。1至10月,福建累计查处稀土矿无证开采98起;广东累计查处稀土矿无证勘查案1起,无证开采192起,越界开采8起;江西赣州发现违法行为288起,立案90起;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矿区关停和取缔130户小铁选厂、查处6起盗窃稀土资源案。在稀土生产方面,全国共排查25户稀土矿山企业和99家冶炼分离企业,其中有12户稀土矿山、74户冶炼分离企业被责令停产和主动停产整改。内蒙古23户涉及无指令性计划企业在8月31日前停产。截至目前,14户已经关闭,9户正在办理相关手续。据悉,今年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的产量将大幅降低,指令性计划将得到较好执行。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目前已有15户稀土企业通过了环境保护部审查并公示。在稀土出口秩序方面,中国海关查获多起走私案件。

  国家在稀土行业的决心令行业人士大声叫好,稀土行业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

  美丽的泡沫

  2011年初直至年中的稀土市场可谓疯狂。

  “生意社”发布了国内首份《稀土08价格涨跌榜》,旨在对国内八大稀土品种的价格波动展开全方位的监测,以及深度行业数据分析和投资研究,榜单由八大种代表性稀土产品金属镝、镝铁合金、氧化镨、氧化钕、氧化镝、金属钕、金属镨、镨钕合金组成。根据《稀土08价格涨跌榜》,2011年1—8月份,镝铁合金从1月4日的145万元/吨涨到8月30日的1230万元/吨,涨幅为748.28%,位居8种稀土产品涨幅之首,可谓涨幅惊人。而8种稀土产品中,涨幅*低的为氧化镨,从1月4日的23.5万元/吨涨到8月30日的95万元/吨,涨幅为304.26%,涨幅也相当惊人。

  而大致从7月份起,稀土价格就已经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下跌。从上海有色网的180天走势图可以看出,氧化镧6月19日价格在16万/吨出头,之后一路下跌,到12月16日已经跌至12万/吨出头;氧化铈价格从6月19日的19万/吨左右跌至12月16日的13万/吨上下;而氧化镨则从*高峰的110万/吨左右跌至12月16日的68万/吨;氧化钕则从144万/吨以上跌至78万/吨左右,可谓跌幅惊人。

  中国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无奸不商”,人人都想自己的商品卖个好价钱。中国自古以来不乏商人,徽商、晋商、包括形容湖北商人的“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个个闻名天下。于是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了“囤积居奇”这个词,指商人囤积大量商品,等待高价卖出,获取暴利。

  在稀土暴涨的同时,库存战业已打响。上游企业将接近一年的产量统统运进仓库,即使已经堆积到无法再入库的地步都不愿销售;下游则是恐慌性地持续采购原料以规避涨价风险,并希望能够比同行多熬过一天,更夸张的是,徘徊于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不可计数的贸易投机商,也开始大量囤积稀土,以期在价格顶点售出获取暴利,暴利吸引了无数的投机资本,大量游资进入稀土行业,稀土价格更加水涨船高,价格更加高企,则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又再次推高价格,稀土价格泡沫越滚越大,之后价格神话的破灭也理所当然。

  纵观这一年的稀土市场,用疯狂来形容毫不过分。

  央企争霸和海外掘金

  12月15日,商务部官方网站公布了《2012年稀土、焦炭出口配额申报企业名单》,32家稀土出口配额申报企业,合格企业仅有11家,包括中钢、五矿、广晟有色、有研稀土等,包括包钢稀土、华美稀土等往年的配额大户在内的21家企业则处于待审核状态。包钢稀土风光不再。

  据6月1日人民网消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对内蒙古境内35家稀土上游企业进行整合淘汰,*终形成由包钢稀土统一开采、统一选矿、统一冶炼、统一经营和管理的稀土冶炼分离专营工作体制,整合*后期限为6月底,包钢稀土一时风光无限。但实际情况是,时至今日,本该在6月底完成的整合尚未完成,整合工作并不如想象般顺利。本来北方稀土就已经是包钢稀土的天下,经历这场整合,包钢稀土更被*地推到专制经营的前沿。

  由于稀土价格大跌,稀土泡沫开始破灭,为进行保价,包钢稀土在2011年10月18日发布《所属冶炼分离企业停产的公告》,在上市公告中,包钢稀土明确指出,为进一步稳定市场、平衡供需,包钢稀土决定自10月19日起,所属冶炼分离企业(包括直属冶炼厂、华美公司、和发公司、山东灵芝公司)停产一个月。近日记者得知消息,停产保价愿望落空,主导北方市场的包钢稀土无奈全面复产,面对的仍然是一个无比低迷的稀土市场。包钢稀土方面仍然坚持,停产保价对于稀土市场具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国家的极度重视,今年央企在稀土界动作不断,整合力度之大堪称*。中铝、五矿、中色几大巨型央企开始南方稀土争霸之旅。

  2011年6月,中铝在江苏省收购了5家稀土冶炼公司,挂牌成立中铝(江苏)稀土公司,整合后拥有探矿权及采矿权的稀土矿资源量、稀土分离能力合计3.47万吨/年;同年7月,中铝与有研稀土、广西有色集团组建了中铝广西稀土公司,顺利控制了广西稀土资源;中铝还与广东省清远市签署了《合作勘查开发清远市稀土矿产资源框架协议》,意图在广东稀土界占据一席之地,中铝在稀土板块的步伐一直在前行。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