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2024上半年陕西省增材制造产业增长38%,未来要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导读:2024年7月29日,南极熊获悉,陕西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57.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从增长面看,18条产业链产值实现同比正增长,增长面为53%;从增速看,8条上半年产值增速超过10%,其中,节能环保产业链增长66%、增材制造产业链增长38%,白酒产业链增长29%;从规模看,煤炭产业链、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和新型电力工业产业链等4条产业链上半年产值超过千亿。

实际上,陕西省在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天然的优势,同时陕西省政府也非常重视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西安市曾先后印发了《西安市增材制造产业链提升方案》、《西安市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西安市增材制造产业壮大提升计划(2023-2025)》多个产业支持文件。2024年3月,陕西省进一步加大对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力度,印发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为什么是陕西省

1、科研实力强劲

陕西省拥有一批在3D打印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院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布局高端装备研发与制造高技术中心,正在筹建增材制造大科学中心。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3D打印技术研发、材料研发、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陕西省3D打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4年4月,陕西省工信厅发布相关数据,指出“近年来陕西智能制造核心能力明显增强,数控磨齿机、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产品技术处于国内*行列。其中,增材制造领域持有近700项专利,数量居全国*。”

2、产业体系完备

在产业端,陕西省也聚集了一批*的3D打印企业,国内*家在科创板上市的3D打印企业铂力特来自陕西,全国*一家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陕西。

西安,作为中国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基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全市以铂力特、赛隆、欧中为链主的增材制造产业链已聚集关联企业70余家,产业规模由2021年25亿元上升到2023年143亿元,预计2024年营收将突破200亿元。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营收已经突破10亿元,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建设;西安欧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建设生物材料产业化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4.5亿元。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建设金属粉末3D打印技术与装备产业化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天元智造将于三季度开工,在经开区建造增材研发再制造生产基地,铺设3条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加速增材再制造产业化。

3、产业园配套齐全

陕西渭南高新区 3D 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已经建设了十年左右,基地总占地520亩,累计投入约10亿元,建成投用各类载体设施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先后获批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是国内*、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集聚区。

目前,基地聚集增材制造产业链企业及应用3D打印技术传统制造业企业80余家,在增材制造专用材料领域,以安泰科技、英博金属、华海新材、陕西尤尼科、陕西聚高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30余类高品质、高性能增材制造专用系列材料特性研究与制备。在增材制造软件系统领域,以陕西济丽、渭南齐力、领智三维、陕西爱博尼、陕西科锐傲迈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逆向工程与三维检测软件、三维扫描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工艺控制软件等支撑性软件开发,助力提升国产增材制造核心软件供给能力和水平。在增材制造金属、非金属装备领域,以铂力特(渭南)、陕西智拓、陕西博鼎、斐帛科技、非凡士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增材制造激光选区熔化装备、熔覆沉积装备、电弧增材装备以及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装备等20余种型号的高质量高稳定性增材制造装备研制与生产。在增材制造产品技术服务与应用领域,以陕西百普生、马克医疗、中创特精、捷特智能、慧矩热流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人体心脑血管医疗辅助3D打印精制、3D打印个性化骨科内植物、仿生组织修复、3D打印支架、3D打印复杂内流道表面精整等相关产品研制与推广,加速增材制造技术在各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此外,西安市也在打造高新增材制造产业园,据悉该产业园总建筑面积8.91万平方米,由2栋建筑组成,地上*高21层,地下2层。自2022年7月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和二次结构施工,幕墙及机电安装已到收尾阶段,现代简约的璀璨立面已然呈现,正在全力开展内部装修及室外景观工程。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届时,一个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西安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园区的建成将有力推动区域增材制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西安高新区乃至整个西安市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构筑竞争 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发展现状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被认为具有颠覆意义 的科技创新应用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与信息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设计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引发一场 制造业革命。随着增材制造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深入应 用,派生出一系列“按需制造”新模式,正在形成新数字化制 造业生态系统。再制造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在服 务型制造业领域探索出“按需服务”新模式,为我国循环经济 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创 新集群发展新增长点,在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引导和支持下, 我国增材制造和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装备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 中西部为纽带的若干产业集聚区,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陕西省是国内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 业集聚区,形成了以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为核心, 增材制造研究院、铂力特、赛隆、天元智能等创新主体为支撑,集工业软件、材料、设备和应用服务为一体、产学研用 紧密结合的产业生态,金属增材、离子旋转电极制粉等技术 处于国际*水平,西安已发展成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 中心。光固化快速成型、激光立体成形、定向能量沉积、选 区熔化等技术处于国内*水平,技术创新实力和有效专利 量国际*。拥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企业技术 中心、金属增材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 能再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20 余家创新型骨干企

业,原生型产业创新集群初步形成。

总体布局

构建“ 一体五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推进上下游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一体:即西安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 引擎。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西 安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以及工程研 发、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中试试验、检验检测及产业孵化、创新创业等中心,构建产业生态中枢。

五翼: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示范应用和产业创新基地。依托宝鸡、渭南、汉中重工业产业, 以及延安、榆林传统能 源和化工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引进、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构建差异化产业园区发展生态。

多点: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应用示范点。依托长庆、 西飞、陕飞、西航、宝石、延长、陕煤、陕有色、陕鼓、法 士特、 比亚迪、榆能、延能等行业链主企业, 以行业需求为 驱动,建立工程化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试 验和验证,开发标准化行业通用或专用产品与集成化服务方案,构建特色化行业应用生态。

发展目标

强优势,补短板,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增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构建集支撑软件、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研制 与生产、应用与示范、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 模式,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现 代化增材产业体系,凝心聚力打造国内*、国际*千亿 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动力和未来产业发展生力军。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材料与装备协同研发为支点,整 合上下游创新资源,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 工程化、检验检测等为一体技术创新体系, 以及分工协作、 成果共享体制机制,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际*水平。到 2025 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转化产业化项目 10 个;到 2030 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转化产业化项目 20 个, 新增省级或以上创新平台 5 家;到 2035 年,形成完整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以材料和装备规模化制造为支点, 联合上下游产业主体,构建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 新等为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链主支撑、整链推进体制 机制,精准化育链、强链、延链、扩链和补链,形成内生动 力强劲、创新能力突出、股权紧密合作、联动周边产业集群 效应和发展态势。到 2025 年,聚集骨干企业 50 家,其中“ 单 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 等特色企业 5 家;到 2030 年达到 100 家,其中特色企业 10 家;到 2035 年达到 200 家,其中特色企业 20 家。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高端零件增材制造、功能梯度材 料制造和再制造行业为支点,打造一批行业应用场景,建设 一批示范项目和重点园区,构建集设计、材料、数字化装备、 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完善供 应链、人才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 2025 年,产业创新 集群基本形成,年工业产值达到 200 亿元;到 2030 年,产 业创新集群初具规模,年工业产值达到 600 亿元;到 2035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年工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产业服务日益完善。以线上线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支 点,创新服务机制,建设若干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成果转 化、新产品和新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改造、新建若干计量、 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应用研发、知识产权、技术服 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资质水平,建立健全产业支 撑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 2025 年, 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3 家;到2030  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10 家;到 2035 年,形成完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15 家。

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统筹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 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各市(区)专班作用,强化省市联动、校企合作,统筹推进增材制造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区)要立足当地实际,摸底分析 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指导专业化园区做好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 二)加强项目引育,构建协同机制

结合增材技术行业试验示范,全面梳理我省应用领域和 支撑企业,基于增材技术可渗透存量资源,策划、组织、实 施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结合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战略, 全面梳理国内外产业创新动态,基于增材材料、核心部件等 存量资源,谋划、策划、招引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建立省市 区协同培育与推进机制。健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人才团队、 首台套研制、产业化培育、试验示范、要素供给、领导包抓与督察督办机制,确保有序推进。

(三)加强资金保障,吸引多元投资

探索建立增材产业创新集群企业与产品(含首台套)认 定机制,参照年度企业税收省级及以下留存部分,给予认定 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奖励,形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 制。加强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加大力度支持建设产 业创新平台、服务平台、首台套装置研制、试验示范项目和 产业基础设施等。省市区联动设立 10 亿元增材制造产业发 展基金,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 目。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银机构,提供融资租赁、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 以及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要素保障,建设产业平台

强化土地供给,在全省范围内平衡土地指标,优先安排 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增材制造产业项目落 地。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确保项目用电、天然气等生产要素 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先 支持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符合发债条件的优先予以推荐。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