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业竞争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近年来,国际矿业巨头之间不断掀起并购大战,把持全球矿产资源及其定价权,对我国急需矿产品的进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出口的优势资源,却没有在国际市场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我国的资源优势难以在国际矿业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新的一年,面对不断加剧的资源竞争,我国矿业如何调整以适应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态势?如何保证重要矿产资源正常供给以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怎样发挥我国优势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有关专家认为,要保证我国矿产资源有效供给,缓解与日俱增的资源压力,必须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战略,在“开源”和“节流”上做文章。其中,改变对国外资源的利用方式,参与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是一条捷径。
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球重要矿产的竞争和垄断愈显激烈。西方一些跨国矿业公司之间不断掀起并购浪潮,国际矿产资源进一步被少数巨头所把持。
矿产资源垄断的加剧,进一步增加了供应方对价格的影响力,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的生产者联合起来,一边联合定价,一边加紧控制并主导全球矿业的勘探开发,进一步加大了对全球资源的控制。
作为矿产资源需求旺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其间受到的影响复杂而深远。
资源垄断加剧,中国为大宗矿产品进口付出了很大代价
对任何人来说,自己必需的东西把持在别人手里,那滋味肯定不好受。
作为刚刚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需要矿产资源的大力支撑。其中,能源消耗占的比重*大。我国是石油纯进口国。
对国际石油的依赖,使得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议价能力不强,并屡屡遭受价格歧视。在石油输出国的强势制约下,国际油价*严重时高于成本数倍,给我国石油进口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的*个年,经济运行需要有足够的能源支撑。在这一年里,尽管国家继续控制高耗能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石油需求增速已呈走低趋势,但专家估计我国石油消费量仍达3亿多吨,其中近50%依赖进口。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说,2006年,在石油输出国的操纵下,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并在高位振荡,给我国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量大,大量进口石油无疑增加了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成本。而工业产品通过价格,把上涨的油价成本转移到消费者,增加了消费支出,在生产效率和技术没有取得明显进步的前提下,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铁矿石是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的另一种重要矿产。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买家。2005年,中国共进口铁矿石2.7亿吨,占世界铁矿石贸易总量的40%。据瑞士信贷公司估算,2006年中国进口量至少达3.55亿吨,比2005年增长31.5%,实际上中国已经成为铁矿石国际贸易的核心。据业内人士预测,在2010年前,中国将消耗铁矿石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
从商业惯例来看,大买家一般拥有定价的话语权。不容忽视的是,大买家自身也存在劣势,持续增长的刚性需求会削弱议价能力。近年来,中国在铁矿石进口的谈判桌上就一直少有话语权,不得不听任垄断巨头们的漫天要价。尤其是近两年来,把持全球80%铁矿的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巨头不断掀起涨价风,给我国的铁矿石乃至钢铁市场制造了不小的恐慌。而中国近年来为进口国际铁矿石,也付出了巨额的外汇成本。
*近,2007年度全球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拉开帷幕,中国宝钢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达成了2007年*铁矿石价格协议,双方同意,2007年铁矿石价格较2006年上涨9.5%。该协议价格将成为2007年度铁矿石基准价格。
尽管这个结果让不少人满意,但专家指出,在历经了连续4年大幅度上涨之后,在当前国产矿现货价格低于巴西矿的市场背景下,长期协议矿仍能够再次上涨9.5%,不仅说明国际铁矿石市场供求关系仍没有明显改观,而且表明三大铁矿生产商的市场控制力大大强于钢厂,尤其是中国钢厂的被动地位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专家认为,摆脱被动局面的根本之策是中国加大对国外铁矿资源的开发力度。
中国一些优势资源,在国际市场上仍没得到相应的地位和定价权与国际矿业巨头把持资源、操纵价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一些优势矿产如钨、稀土等,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没在国际市场赢得应有的地位和定价权。
钨被称为“工业牙齿”,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制造业等,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钨的储量、生产量、贸易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位,在国际上享有“钨王国”的称号。然而自1980年以来,中国钨价陷于长期下跌、低位徘徊的局面。让人痛心的是,外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用很低的价格从中国企业手中买走钨精矿和初级冶炼产品,加工后再以高出几十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卖出。据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钨业全行业销售收入仅为100亿元,同年美国肯纳公司这家利用中国出口钨品加工硬质合金的公司销售收入却达到20亿美元。
中国钨价低迷的现象反映出,中国钨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对钨价的估值严重偏低,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钨业终于在2005年告别隆冬,迎来了春天。当年从年初开始,钨价就冲破长期的价格枷锁奋力向上,国际钨价走势更是不肯回头,一直稳步推高。2006年,中国钨价进一步回归。中国钨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昭庆说,由于国家对钨行业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对钨矿山开展治理整顿以及钨企业开展行业自律,2006年钨市价格创下了历史新高,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钨终于在外国买家面前挺起了腰板。
不过,孔昭庆也表示,真正具备左右国际钨价的能力,我们还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我国钨资源消耗过快,资源优势正在大幅降低,国家应该及时开展开源节流工作,尽快建立钨精矿国家储备,以便于我们能够把这种战略资源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握住应对未来科技和新材料领域竞争的主动权。
与钨价回归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另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势资源——稀土,却依然贱卖如土。稀土是一组典型的金属元素,共17种。
美国认定的35个战略元素和日本选定的26个高技术元素中,都包括了稀土元素,可以说,稀土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王新林告诉记者,目前,稀土生产企业的利润一般只能维持在1%~5%之间,稀土是典型的优势资源,弱势产业,微利行业。
我国稀土行业的现状是供大于求。王新林提供了两个数字:全世界稀土市场每年需求折合成纯稀土氧化物约8万吨,而目前我国稀土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8万吨,超过全球需求1倍以上。
遗憾的是,目前稀土的国际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我国没能像欧佩克那样能够控制产量和价格。王新林分析说,产能过剩而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占领市场的手段就只剩下低价竞销,其结果必然是产量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而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地区和厂家受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驱动,竞相压价,屡屡被国外厂商各个击破,导致稀土产销失衡、价格失调进一步加剧。
国家发改委稀土办公室的王彩凤处长认为,要改变中国稀土价格低迷状况,当务之急是控制资源的开采量,严肃处理超计划生产。她说,从2007年开始,国家稀土生产计划将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这是国家加强稀土资源管理、实行总量控制的重要举措。
我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主动权,王新林开出的“药方”是:一、从源头抓起,实行矿山开采生产总量控制。二、建立健全稀土战略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以资源为筹码约束稀土企业建立稀土生产与价格联盟,建立价格联动机制,达到控制国际市场的目的。三、抬高稀土产业投资准入门槛,通过联合、重组,抓紧组建由国有大型企业牵头的稀土集团,使我国稀土行业尽快形成几个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集团公司。四、建立特种稀土专卖制度,对铽、镝、钕、铕、镨等稀土市场中起风向标作用的稀土元素实行专卖,采取稳定价格的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勘探开发矿产资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矿业暴露出来的矿产资源探明后备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瓶颈。
我国一批重要的矿产捉襟见肘: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等矿产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均不足5%,主要金属矿产已探明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这些矿产年年形成巨大的供需缺口,让我国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来弥补。
然而我国国力有限,靠买矿过日子毕竟不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要保证我国矿产资源有效供给,缓解与日俱增的资源压力,必须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战略,在“开源”和“节流”上做文章。“开源”分两块:除了大力加强国内资源勘查开发、努力增加资源储量外,要鼓励矿业企业到境外去开矿。“节流”则包括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控制新上能源高耗项目、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建军尤其主张鼓励矿业企业到境外找矿、采矿。“这是一个捷径”,他说,“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促进境外油气、铜、铝、铁等资源的勘查开发,组织协调了一批境外矿产资源勘查投资项目,建立了境外石油投资管;协调机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矿业合作机制,中国的矿产企业正在融入世界经济,而在境外办矿,为我国提供了一批较为稳定的矿产品来源,大大缓解了我国的矿产资源压力。”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手中的一组数字正好印证了他的话:上世纪90以来,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