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重点任务

    “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做好六大重点工作

  1、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实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率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从事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的集成商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推进精益生产;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老设备的维修、改造服务,培育再制造产业;推广工程机械企业融资租赁模式和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2)推进节能降耗减排,由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鼓励废旧物资再利用;整合区域内(市、省以及省际间)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基础工艺中心。

  (3)积极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各类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各环节,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选择一批重要装备为示范,积极应用嵌入式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深度融合,使这些装备的功能和性能大幅度提高。同时在企业大力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制造过程智能化、管理网络化。

  (4)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

  支持行业中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其他企业,鼓励优势互补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重组和一体化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优势企业境外并购;鼓励业内科贸型央企兼并重组制造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中央企业的重组调整力度,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兼并重组;大力推行专业化重组,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2、优化调整产品结构

  (1)大力推进高端装备自主化

  高度重视我国国防工业、能源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所需的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努力填补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装备自主化,助推我国机械产品结构升级。

  (2)突破关键基础零部件瓶颈约束

  着力解决我国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发展,摆脱*、关键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满足主机及设备成套发展的需要,有力支撑重大成套装备及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化。

  (3)抑制产能盲目扩张势头

  充分认识我国机械工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的危害性,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抑制盲目发展势头,淘汰落后产能,把有限的资源引导和集中配置到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上。

  警惕部分高端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防止出现过度重复建设,避免因区域产能结构趋同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从宏观角度加强协调,保持总量供需平衡。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协助有关部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创新重大专项运行机制,突破“*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重大专项的关键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推进产品数字化和企业信息化

  以在产品中嵌入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积极发展数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以电子专用设备、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等产品为重点,建立数字化产品开发的技术平台,突破产品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3)继续推进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机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机械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布局,形成覆盖机械工业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架,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相互协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完善科研设施,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加强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利用现有基础,特别是已改制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分离、重组或新建一批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公益性研究机构。针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前沿性技术、关键基础技术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弱化,基础共性技术和源头创新技术的载体缺失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投入,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满足机械工业自主创新的需要。

  (5)完善和提高产品标准体系

  加快制(修)订机械产品技术标准,提高通用型标准水平,发展个性化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扩大国际标准工作中的话语权,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大力提升机械产品质量

  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加强产品质量建设,制定质量工作规划,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大力提升机械产品质量。

  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组织实施一批以创新品种、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优先安排新产品开发、产品共性质量问题攻关、提高实物质量水平和增加产品知识产权含量等相关项目,重点支持一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投入,全面提升生产装备、工艺和质量检测控制水平。

  (2)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产品合格认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提升机械产品质量水平。

  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质量、安全、低碳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先进标准的采标率。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树立一批标准化试点示范企业,推动机械工业企业质量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3)实施精品工程,树立优良品牌形象

  切实加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引导,完善鼓励实施精品工程的政策措施,为自主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层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品牌发展潜力和后劲。

  5、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满足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民生,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抓住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基础零部件、新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工业机器人、现代制造服务和再制造等新增长点。

  6、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提高机械工业国际合作水平。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战略合作者,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

  围绕提升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份额等,大力扩大国际间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

  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推动出口退税政策修改完善,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二)主攻五个重点领域

  1、高端装备产品

  (1)先进高效电力设备

  根据电力结构优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设备,大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设备(1GCC)等火电设备,全面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超临界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等级机组设计、制造和运行技术,大型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100万千瓦空冷系统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大型IGCC机组设计集成技术和煤气化、煤气高温净化等关键技术,E级和F级燃气轮机核心部件的核心制造技术,实现关键型号燃气轮机自主设计制造。大力发展高效、高参数水轮发电机组(100万千瓦级混流式、6MW级灯泡贯流式、大型冲击式等)和抽水蓄能机组。

  根据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特高压交流及直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提高自主化水平和生产能力,满足大电网发展要求,重点解决大容量、灵活输电和新型输电技术,高海拔、高寒等复杂环境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紧凑型和同塔多回线路技术对相关设备的新要求;实现1000KV交流及±800KV直流特高压技术设备升级;研发±1100KV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和设备、电网灾变防治和先进电网调度控制技术、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技术、大规模储能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

  (2)大型石化设备

  发展2000万吨级炼油装备、120万吨级乙烯装备、200万吨级对苯二甲酸(PTA)装置、大型化肥装置、大型煤化工装置等成套设备;发展大型天然气液化设备、石油和天然气长距离集输关键技术装备。

  (3)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