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全力推进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化
在日前召开的"吉林省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化工作会议"上,吉林省正式提出在今后五年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新目标、新思路和新举措,旨在适应汽车工业急剧变化的新形势,*终将该省建设成全国*大的汽车产业基地。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现状为:一是总量偏小,其产值仅占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5%,占一汽配套总产值的22%,与整车的发展很不相称;二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主要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或依靠主机厂的设计图纸,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经营模式多为"橄榄型",研发和营销能力弱;四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不适应目前变化很快的市场,机制不活,配套市场单一,发展模式僵化。其实,上述问题也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及早融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大潮,吉林省提出了加快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化的新战略。所谓深度国产化,就吉林省来讲,就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全面提升。既包括所生产品种和数量的大幅增加,也包括所配套主机厂家的扩展,更是开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为此,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就加快汽车零部件深度国产化提出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一汽为依托,以上量、搞优、做强为目标,围绕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上项目,抓改造,货供多家,扩大配套,促进出口,发展社会维修服务,加快实现全省汽车零部件的系统化开发、专业化生产和模块化供货,形成集群式发展。
总的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数由目前的250户达到1000户;产值由2005年的230亿元达到1000亿元。建设形成50户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50户产值超过5亿元的小巨人企业,100户产值过亿元的专业化协作企业。建成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培育形成100户具有较强自主开发能力,达到国际认证标准的重点骨干企业。*终使全省汽车零部件行业总量明显突破,结构明显优化,效益明显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
为完成上述目标,吉林省制定了力度*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和保障。主要包括:
一是支持零部件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在所有制结构上,积极引导企业退出国有,实行全面改制,促进零部件民营化。鼓励外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购买、兼并、重组吉林省的国有零部件企业。该类企业改制为民营或外资企业,被民营和社会资本收购兼并的,可享受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在组织结构调整上,按专业化分工,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分层次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从*高层次上发展企业集团,使其具有产品开发、系统配套、模块供货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从*层次上发展小型巨人企业,使其能按系统开发产品,按规模经济组织生产。从第二、第三层次上发展专业化协作企业,为企业集团和*层次企业提供配套,形成规模效益。在产品结构调整上,突出零部件的专业化和模块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车身内外饰、底盘、环境、转向及传动、车轮、发动机附件、电子电气等七大系统模块,提高集成化制造水平。同时,加大对汽车电子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支持,加快高技术、高附加值零部件产品的发展。
二是推动零部件企业开发或发展,鼓励外国投资者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进入该省零部件行业,并享受优惠政策。对经营十年以上、总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其享受的"免二减三"政策到期后,可再给予五年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减半返还的政策。外商并购国有零部件企业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减员、人员安置和再就业等方面享受国企改制的政策。同时,对原国企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可按有关规定予以豁免。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