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中国经济生产过剩总格局已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认为,2005年以来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部门开始从短缺转变为过剩,这样就使中国经济生产过剩总的格局已经形成,原本中国的消费品供求已经是过剩格局,近年来的短缺部门都集中在生产资料领域,现在生产资料领域也开始出现过剩,所以总的过剩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可能达到9.5%,是继2003年和2004年两个9.5%之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第三个高增长年份。但2006年将是一个本轮经济周期开始转向下行的年份,滑落的幅度不会很大,但在此之后的两年内,将会维持滑落趋势,不会再出现高增长格局。因此说,2006年将是一个拐点年。
    这么说的道理主要是因为投资。在本轮经济周期中,投资扮演了主导需求增长的角色,自2002年以来,新增需求中,投资占了60%,是拉动经济出现高增长的主动力。投资出现高增长,是因为近年来由于住宅和汽车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使支持住宅和汽车生产的部分生产资料领域出现了明显短缺,价格与利润随之暴涨,由此引起社会投资对这些短缺领域大量流入,使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长率大大高出总投资增长率。
但2005年以来,社会对短缺领域的投入已经开始形成产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部门开始一个个消失,乃至从短缺转变为过剩,这样就使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三方面变化:
    *是短缺到过剩的变化。这种由短缺转为过剩的情况,2005年以来在生产资料领域是普遍现象。据发改委统计,2005年9月末与年初相比,在12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75%的产品库存是增加的。
    第二是价格与利润的变化。过剩必然会导致价格下跌和利润减少,2003~2004年,工业企业的利润年均增长率为40%,但2005年前10个月已经下降到16%,其中制造业中的下游产业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和大幅度亏损。
    第三是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2003年与2004年,经济增长率都是9.5%,贸易顺差分别为255亿美元和320亿美元,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是9.5%,但顺差却直逼千亿美元,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国内已经出现过剩的产品要到国际市场找出路。例如2005年以来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等产品的出口增长率,都是2004年的3~7倍。
    这三方面变化的背后,是生产过剩总的格局已经形成。
    但是,由大量投资形成的产能释放目前还刚刚开始。例如根据有关方面数据,2005年钢铁产能将接近5亿吨,而未来3年还将有1.5亿吨产能投入;2005年电力装机将超过5亿千瓦,而今后5年内还将有5亿千瓦装机投入。因此可以预计,今后数年内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加剧,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与利润的下降将会更严重,也将有更多的产品压向国际市场。
    本轮投资周期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非国有投资人开始唱主角。因此,以往的“投资饥渴症”开始让位于新投资主体对价格与利润的追逐,这是改革的成果。但若价格与利润趋于下降,投资人就会停止投资,对已经上马的项目,也会放慢投资速度,投资需求就会从膨胀转向萎缩。如果那些以前*增长的投资领域出现回落,占新增需求60%的投资从2006年开始将会缓慢下来,经济增长率也会跟着下降。由于2005年是本轮投资周期的中间年份,在投资周期的惯性作用下,2006年的投资虽然会下降,但还不会是大幅度下降,而到2007年,投资周期进入到尾声的时候,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才会出现明显下降。所以,2006年是本轮中国经济景气周期从高到低的拐点年。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