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机械行业:利润降出口增经济前低后高
从2002年起,中国机械工业经历了连续3年的超高速增长期,每年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都超过25%,*高年份甚至达到31.9%。但是自2004年4月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来,机械工业的经济运行出现明显降温。业内人士曾经担心,由于滞后效应,机械工业更大落差可能在2004年第四季度或2005年出现。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除对个别行业影响较大外,机械工业各项指标的下降“比较温和”。
从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机械工业各项经济指标便开始全面回升,预计全年仍然呈现高速平稳的发展态势。
专家指出,机械工业各主要分行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中国机械工业尽管总量不小,但是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处于低端。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提出的经济工作方针是要扩大内需,这给机械工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强调靠内需来拉动经济,而不是单纯依靠出口。
数字:总量增长两成
2005年1~10月,机械工业总产值33075.57亿元,同比增长20.55%;销售产值32213.52亿元,同比增长20.86%。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预计,2005年机械工业产销增幅可达22%左右,已连续4年增长超过20%。
2005年,机械工业进口增长缓慢,出口高速增长。1~10月,机械工业进出口总额1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1%。其中进口957.90亿美元,增长2.52%;出口846.39亿美元,增长36.33%。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出口总额将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大关。
运行特征:前低后高
从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月度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机械工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年初,机械工业产销增长速度曾回落到近几年的*低点,但从二季度开始稳步回升,到三季度末,产销增长均超过20%。
分析人士认为,出现以上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2004年机械工业增长较快,因而基数较高。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2004年下半年机械工业的增长速度便开始下降,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05年*季度。到了2005年下半年,除工程机械等少数行业,机械工业大部分行业的产量、产值和销售收入都保持高速增长,增速都达到20%以上。
利润骤降
2004年以来,机械工业所需原材料,如钢材(尤其是矽钢片和发电设备用钢材)、有色金属(尤其是铜导体材料),以及能源(如电力、焦炭)的供应越来越紧张,价格一再大幅上扬,甚至有价无市。
由于原材料、能源、运输的全面涨价,机械工业的利润增长空间正在向上游产业转移。机械工业经济效益、成本、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等主要效益指标普遍下滑,生产经营成本快速升高。因此,尽管机械行业生产任务饱满,但企业难以消化原材料、燃料、运输费用大幅提价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效益增长不能与生产同步。2005年,机械工业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利润总额负增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预计,机械工业2005年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可达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7.6%。
逆差减少
2004年机械工业外贸逆差达到512亿美元。但在2005年,由于机械产品进口增长缓慢,而出口高速增长,因此外贸逆差大幅减少。1~10月,机械工业外贸进出口逆差为111.51亿美元,同比减少202.05亿美元,预计全年外贸逆差不会超过200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机械工业外贸逆差的大幅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机械工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所增强。从统计数字中也可以看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发电机、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增幅较大,一些产品的出口增幅甚至超过100%。
冷热不均
2005年7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机械工业各主要分行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主要产品的电工、重型矿山机械、石化通用机械,以及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仍然维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汽车、工程机械的发展速度明显降温;农机、食品包装机械则一改多年来相对低迷的状态,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趋势……"
蔡惟慈强调,在机械工业由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再度加剧。这一点在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很明显了。
事实上,到2005年底,工程机械的很多行业仍然是负增长,而农机等行业却出现了越来越旺盛的增长势头。
蔡惟慈提醒那些2005年仍处于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的行业,这种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迟早也会进入一个平稳增长时期。而这个平稳增长相对于高速增长来说就是回落,会使产能供大于求的矛盾尖锐化。
结构调整加快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2005年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一些重要而且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数量增加。*突出的是发电设备,30万千瓦、60万千瓦等大型机组得到很快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机组。机床行业中,数控机床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而且在经济型数控机床快速发展的同时,五轴联动加工机床等高端产品取得重大进展,逐步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机床单机产值的提高说明机床产品档次越来越高。
此外,农机中的大、中马力拖拉机,汽车中的轿车,比例都在上升。这些都说明机械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
问题: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机械工业尽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全国每年仍要大量进口机械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们的低档产品常遭到进口国反倾销,而国外的*机械产品却在中国市场大赚其钱。因此,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挺进,成为机械工业的一致呼声。
但是,在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的路径选择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央对自主创新的定义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则认为,现在引进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从目前来看,我国*有可能实现的是集成创新。
然而不管怎么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乃是机械工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观点:七个问题值得关注
在展望2006年机械工业运行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提出了七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2006年的GDP增长为8%。而2005年的GDP增长可能在9.4%~9.5%。从两个数字的对比来看,对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可能都会产生影响。
第二,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提出的经济工作方针是要扩大内需,并且要扩大和拓展消费领域。这就给机械工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强调靠内需来拉动经济,而不是单靠出口。
第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注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反弹。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密切相关,从这一点来看不能期望2006年机械工业会有过高的增长速度。
第四,中央比较注重和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机械工业也应特别重视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效益问题。
第五,某些产品的产能过剩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除汽车和发电设备以外,工程机械行业中的好几个分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另外,外商在中国的独资企业产能扩张得很大,这就对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构成挤压。
第六,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机械产品的出口应该从质量和档次上寻找出路。
第七,总体来看,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和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
2006悬念:速度增长几何?
2005年,电力的短缺让人们异常关注发电设备制造业。2004年发电设备的产量是7138万千瓦,因此人们预测2005年的发电设备产量可达7500万千瓦。
但是现在看来,实际产量将超过8000万千瓦。于是有人认为,8000万千瓦已经到顶,2006年的产量将不会超过2005年。而来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信息则表明,2006年发电设备的产量仍有可能超过2005年。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2006年的经济环境有利于机械工业的平稳发展。首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机械工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出台在即,这项政策对机械工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企业合同任务饱满,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所需的重大装备和大型、*产品仍然供不应求。第三,2006年煤、电、运输等外部条件将较2005年宽松,电力紧张的局面将有所缓解,煤和焦炭的供应将基本能够满足需求。*后,大部分钢材的价格稳中有降,长线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优质钢材价格相对平稳,部分电工专用钢材虽仍显紧张,但趋势在缓和。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