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聚“材”而兴!建德新材料产业如何加速转型?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新材料产业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聚焦优势集群,全力以赴提升产业质效,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先行探索,坚决打好“产业升级战”,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抢占赛道、推动集聚。


站在新起点,如何谱写建德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新篇章?学习贯彻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特别策划之《建融观察·唯实惟先抓改革》系列报道聚焦建德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与破难攻坚。

招引“大好高” 搅动“一池春水”


在新材料领域,建德已经布局了锂电循环、金属粉末、碳酸钙三条新材料产业链。脱离于这三大产业链之外,元素新材料项目是我市新材料产业中的一个“另类”。作为西湖大学科创转化项目中*成熟的项目之一,它的到来,给建德新材料产业的一池春水激起了层层涟漪。

9月11日,在位于杭州紫金港科技城核心区域的元素驱动(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研发部负责人陈汐向记者介绍,元素新材料来自可循环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区别于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生物降解材料,具有全新的化学结构,生产过程无污染,可降解可回收,在性能和成本方面都优于其他生物降解材料,具有极高核心竞争力。


今年2月,建德与元素驱动签约了年产15万吨元素新材料项目,标志着建德市在新材料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四个月后,该项目一期工程——元素智造年产3万吨PBX柔性装置项目在建德经济开发区正式动工建设。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元素新材料项目的落地,是生物基材料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是建德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标志,更是校地双方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次重要实践和有益探索。


元素新材料项目落地建德并非偶然。近年来,建德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向新材料和生物医药领域转型的新路子。建德不仅拥有杭州地区面积*大的M3类用地,而且化工产业基础较好,园区设施比较完善,还拥有一大批化工产业人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元素驱动发展的信心是坚定的,因为企业不仅有着关键的核心技术,而且从原材料到下游应用都有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较为完整可控。当下,元素新材料的量产进程已经按下了加速键。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和产能的扩大,元素驱动希望能和建德携手共进,合力打造华东乃至全国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中心。这不仅将提升建德市在国内新材料产业中的地位,还将为建德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直面“难堵痛” 迎接机遇挑战


目前,建德拥有新材料产业企业73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1-10亿元的企业26家。这些企业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为建德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比如,新安集团加速技术突破,今年上半年主导或参与制定标准达到22项,深耕金属粉尘的屹通新材已经成为行业细分领域国内前三的龙头企业之一,新化化工的提锂工艺在行业内具有靠前的先进性等等。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建德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也为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但是,建德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一方面,部分新材料产业项目推进滞后,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导致项目推进难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推广难度较大。此外,化工审批方面的困难和化工园区排污管理模式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德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加之行业行情和市场需求多变,当下建德化工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如何在重重压力和条条框框中开辟发展新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摆在建德化工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当前,建德正在实施一系列举措,以推动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鼓励支持企业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被视为“头等大事”。建德积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为了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德在完善新材料产业的基础配套和供应链建设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一方面,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环境和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交流互动,推动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同时,建德市还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针对政府审批方面的困难和化工园区排污管理模式的限制问题,我市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向上沟通争取,推动审批流程和监管机制持续优化完善。一方面,推动排污控制模式从以企业数量为标准向以排污总量控制为标准转变,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对化工园区的监管和管理力度,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和绿色环保底线。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和互动交流,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