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整机制造业,机械零部件企业战略的变迁
近年来,中国的机械零部件企业对制造整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各种方式纷纷挤入整机制造业,希望能搭上这趟充满诱惑的“列车”。零部件企业是整机业技术开发的主角,据称,整机有约70%的开发是零部件商完成的,零部件企业在整机的制造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转变角色仍面临着失败的巨大风险,专家建议,零部件企业还是应该按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某一个行业逐渐发展成长,通过专业化做大做强。与国内企业不同的是,德尔福、康明斯、博世等国际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则似乎没有谁对整车产生兴趣。
“零部件企业造整机完全没有必要,这是零部件企业不成熟的表现。”针对国内多家零部件企业进军整机业的现状,记者采访了数位行业的专家,得到的回答几乎异口同声:前景黯淡。
冲动的根源
收购经营不善的国企是民企进入造整机领域的捷径,然而醉翁之意不在“车”,机械工业的持续发展是民企涉入制造整机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家已经明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重组,扶持大集团;宏观调控又对进入整机的门槛一再提高。在此背景下,将很难再有一个新的整机制造企业得到国家的批准,也就是说,谁手里有张整机制造的许可证,谁就掌握了稀缺资源。虽然说通过制造整机本身获得利润太慢且对于外行来说风险太大,而手里攥着一张许可证的话,则意味着掌握了一个平台,无论合资还是重组,有平台就有发言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民企造整机冲动的根源。
整机的利润诱惑
据悉,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往往在市场上淘得*桶金后,很快就将注意力转向整机制造,甚至有的在还没淘到金子的时候,就已经做好进军整机的思想准备了。这些零部件企业为什么对整机制造情有独钟?康明斯中国有限公司的杨方认为,零部件企业争先恐后进入整机业,同中国现在的整机行业利润高有很大关系,利润是零部件企业进入整机业的*大驱动力。
持有这种观点的,不只是杨方一人。德尔福副总裁蒋健说:“目前,机械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比较高,而且相当大的利润集中在主机厂。整机行业的利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利润。”他认为这是零部件企业热衷于制造整机的主要驱动力。
康明斯、德尔福、博世都是世界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三个跨国零部件巨头本身的发展历程,就是世界机械工业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然而,这几家公司在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从来没有实质性地进入过整机行业,原因何在?“说到造整机,德尔福是*有实力去做的。除了机身、发动机、轮胎、发动机缸体、玻璃不做外,整机上其他的部份,德尔福都是系统供应商。”蒋健自信地说,“2003年,德尔福全球投入16亿美元在研发上。而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是有限度的,既做整机,又做零部件,又要达到国际水准,想样样都专业,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认为,从全球来看,汽车、工程机械工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分工特别明确。整机厂主要关注机身设计、发动机的性能、各系统的匹配,零部件行业同样也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一个企业很难有充裕的人力和财力同时涉足整机与零部件。杨方告诉记者,康明斯公司曾经动过念头,想要造整车,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康明斯发现,专注于柴油机的研发和制造更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没有自己品牌的车辆,意味着康明斯与任何主机厂都不构成竞争,相反却可以做几乎所有厂家的发动机供应商。”
激情与隐忧后的苦乐
在零部件企业造整机的大军中,有一部分像他这样乐观的人,也有一些人在碰壁后,热情大大减低。不少老板满怀雄心壮志进入整机领域后,发现事情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美好,深深感受到了现实的无情。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国内近年来接二连三进入整机领域的零部件企业,几乎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在东南沿海,有一家民营零部件企业将在今年春节前夕,向市场投放其生产的越野车。据这家企业的员工介绍,*近,他们的老板十分高兴,因为他着手整车生产的准备已经有3年,自己酝酿多年的整车梦就要实现了。对这位老板来说,其心情之激动,不亚于将要出嫁前的新娘。
但遗憾的是,老板的激情并没有感染属下。在谈到老板的造车梦时,一位管理层人士满肚子的牢骚。他说:“我们曾经劝老板别造车,可他就是不听。老板一心一意,我们也就只好陪着了。”
除此之外,造车的激情并没能掩盖造车的隐忧。当被问及为什么造出的车拖了这么久都不上市时,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造过整车,没有整车’准生证’,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为获得’准生证’,我们费了一些时间;来自各地的技术人员要协调,对汽车上的多个零部件进行质量把关,也费了一些时间。”
在谈到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时,有关公司表示:制造业附加值低,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企业技术实力。资金投入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同时,有分析认为:光吸引人才来是不够的。配套检验设备和试验设备要有,技术人员的素质要继续提高,市场培育需要投入,从产品设计到加工的软硬件更要提高,这些都要很大的投入的。
由零到整之路能走多远
先做零部件,再造整机,国外的发展史上基本没有这样的先例,这是否代表这种模式在中国也行不通?杨方认为,做整机也好,做零部件也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代表搞了零部件不能搞整机,搞了整机就不能搞零部件。这是一个摸索和探讨的过程。一位跨国零部件公司的市场经理说:“整机有整机的资源配置方式,要经过安全测试、环保测试等。测试的研发费用高,高资本、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含量,是这个行业的特点。而中国目前进入整机的门槛没有那么高,从机会的角度来讲,零部件企业进入整机业未尝不是好事,而如果现在不进,将来的门槛就会越来越高。”
蒋健的观点则与此相反:“如果是一家成功的零部件公司,与其进入全新的整机制造领域,不如在自己原有的零部件领域做大、做强。中国的零部件前途非常好,从制造成本上来讲,可以说是商机无限。如果连零部件方面的技术都竞争不过国外的零部件,怎么能保证在整机技术方面就能竞争过国外企业呢?”“我不看好中国零部件企业进入整机业。”沈晖也明确表示,“零部件和整车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市场,整机市场是面向消费大众,零部件面对的是专业的工业化市场。零部件企业和整机做市场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