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共同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三季第四期,将于8月20日周二21:05分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专家,核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葛昌纯先生,让我们跟随“未来团”的脚步,一起走近他的拼搏人生。
科研界的“拼命三郎”
此次“未来团”来到了葛昌纯院士的家中,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满柜的证书——2001年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士”证书、2016年中国金属学会授予的“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2020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颁发的“功勋人物”奖章等等,这不仅代表着荣誉,还代表即便岁月流转,步入耄耋之年,但葛昌纯院士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依旧如初,未曾改变。
葛昌纯院士是科研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在80岁时右肩粉碎性骨折,却在住院第二天依旧喊着学生们讨论课题;曾经不慎掉入沙坑摔断肋骨,却瞒着妻子,独自一人出差;84岁时为学生证婚,但在念完证婚词后就立即赶往下一个地方开会;每年风雨无阻的登着三轮去学校和实验室上班;哪怕现在已经九十岁高龄,葛昌纯院士依旧每天从早上八点工作到夜里十二点。
“我可以在路上休息”是葛昌纯院士说过*多的话,而葛昌纯的夫人夏元洛教授更是直言“一切都以工作为重”是他们的家庭准则。在葛昌纯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青春不老,激情不灭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不仅照亮了科学探索的道路,还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勇往直前。
攻坚克难,研制“两弹一星”关键材料
葛昌纯院士更是在青春韶华之际,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报国壮志,投身于研究材料科学之路。1960年,年仅26岁的葛昌纯院士临危受命,带领一支青年团队,用四年时间研制出了制造原子弹, 氢弹的关键材料——乙种分离膜,为我国“两弹一星”伟业,立下不朽功勋。
但是“乙种分离膜”的制造难度非常大,被前苏联视为国际绝密技术。彼时,制造“乙种分离膜”的技术只掌握在苏联、美国和英国手中,早在四十年代,美国就制造出了*颗原子弹,而中国即便到了五十年代,在这方面还是一张白纸。
因此对于一没有技术,二没有经验的新中国来说,这条从零开始的“核”之路,*开始只能依靠苏联专家提供的帮助。但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得先自强,因此在苏联专家离开之后,葛昌纯院士及其团队毅然挑起了研制“分离膜”这一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誓要打破技术封锁,实现核技术的自主突破。
“从无到有”的材料科学
在面对资料匮乏与经验不足的双重挑战下,葛昌纯院士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与智慧。他不辞辛劳,踏遍北京各大书店,搜集各地,同时,以惊人的自学能力掌握了日语、德语、法语等多国语言,这一壮举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更为他打开了通往科技前沿的大门,使他能够从全球的文献海洋中汲取养分,找到解决难题的钥匙。
在葛昌纯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终于在1964年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例乙种分离膜。次年,葛昌纯院士被任命为乙种分离膜生产总指挥,带领着600多人的科研生产团队,仅用两年就完成了乙种分离膜的全部生产任务。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也标志着我国在材料科学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填补了国内技术*,更为后续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历史性的贡献。
材料报国,追求*
而葛昌纯院士研究“材料科学”的初衷,是怀揣着“材料报国”的崇高理想,他深知“材料科学”作为国家强盛的基石,是一个国家战略竞争力和未来技术创新前瞻性的象征。而这其中,先进陶瓷技术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成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多个高技术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先进陶瓷技术就因其独特的性能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反观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显薄弱,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葛昌纯院士敏锐地察觉到先进陶瓷技术对我国迈向制造强国之路的重要性,遂决定调整研究方向,将个人智慧与热情倾注于先进陶瓷的研究之中。
1980年10月,葛昌纯院士得知德国洪堡基金会正在招募研究人员,这是一个难得的国际交流与学习机会。因此,46岁的葛昌纯院士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德国的求学之旅,他的心中怀揣着一个宏大的愿景——将来在我国建立一座世界*的研究所。
在德国深造的三年多时间里,葛昌纯院士在德国马普所粉末冶金实验室的那段学习经历,成为了他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篇章。只因斐卓夫教授曾对葛昌纯院士说:“德国人的勤奋程度不如你们中国人,但是我这个研究所是世界*的,中国拿不出这样一个实验室来跟我比。”
听到这段话的葛昌纯院士,内心受到了非常大的激励,他拒绝了在国际*实验室工作的机会,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学习到的全球**的先进陶瓷技术,毅然返回祖国。他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筹建了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不仅填补了国内在先进陶瓷和粉末冶金技术上的*,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科研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高铁刹车片的成功研制
燕青芝教授便是*的科研人才代表之一,2010年,刚博士毕业不久的她接到了葛昌纯院士交付的一项艰巨使命——研发高铁刹车片,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实际上,在中国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高铁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卡脖子”问题:高铁刹车片长期被国外垄断。而葛昌纯院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察觉到这一情况对国家发展的不利影响。
葛昌纯院士更是深知国家需求就是研究方向,因此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高铁刹车片的国产化尤为重要。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给了燕青芝教授及其团队。
而“未来团”从燕青芝教授处了解到,早期的高铁刹车片都是从德国进口,且需每三个月更换一次。而更换下来的刹车片还需送回德国,方能换取新的产品,这无疑是对中国交通发展的一种束缚。
所幸的是燕青芝教授及其团队不负众望,全身心投身于高铁刹车片的研发工作中。面对技术封锁与重重困难,燕青芝教授带领团队日夜兼程,历时三年经过1000多次的尝试,成功研制出了高铁刹车片。
而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刹车片不仅性能优异,还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中国高铁的自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葛昌纯院士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个人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爱国情怀。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迈上更高的台阶。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