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铜价高涨对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近几年来,铜价犹如脱缰野马持续飙升。在此轮牛市进程中,“中国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铜价高涨也对我国铜的供需状况以及铜产业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铜价高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铜的消费并引发替代效应

    在2004年铜价突破3000美元/吨之后,高居不下的铜价便开始对铜的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下游终端产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难以通过提价来转移铜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消费商不堪重负,尽量减少或推迟采购并不断压低库存量。这在家电行业表现得较为明显。

    铜价高涨对建筑行业铜的应用形成了较大限制。目前我国建筑业占铜的消费比重低于3%,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达20%以上,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我国建筑用铜量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国际铜业协会也极力在中国推广铜管,但随着铜价迭创新高,价格昂贵的铜水管在中国推广的难度显然加大。

    由于铜价持续高涨,许多铜加工企业的产品订单明显减少,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订单量比往年同期下降了30%左右。目前,约有80%的铜加工企业几乎维持零原料库存,以销定产、现买现用者居多。持续高涨的铜价让加工企业不堪重负,在南方沿海地区,有些铜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用含铜量低的黄铜、废杂铜替代未锻造的铜,少数加工企业甚至选用成本较低的“黑杆”(铜含量较低的次品)替代光亮杆进行生产,导致加工产品质量严重下降,这对铜行业的健康发展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难以承受铜价持续高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下游企业开始努力寻找铜的替代品。铜替代品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在加大加宽,如一些生产视频线缆的企业积极使用“铜包铝”、“铜包钢”进行生产,压缩了用铜量;而一些小型家电生产企业,例如微波炉生产企业,已经基本使用“铝漆包线”替代“铜漆包线”,空调企业也在积极研究“铝管”代替“铜管”的生产技术。虽然从短期来看,替代品暂时还不会对铜的消费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如果企业找到替代品,可逆转性将很小,铜消费可能会大幅萎缩。因此从长期看,替代效应将对整个铜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高铜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国际铜加工协会(IWCC)去年曾向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发信呼吁,请LME高度重视高铜价抑制下游用铜企业的消费问题。

    铜加工企业经营条件日趋恶化下的应对策略

    长期居高不下的铜价给铜加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随着铜价的不断攀升,维持正常库存量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在同步增加,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与资金占用成本日渐加大,绝大多数铜加工企业饱受煎熬。去年不少加工企业的营运资金被迫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利润率却下降了5%—10%,在这种恶劣的经营条件下,不少中小型加工企业甚至被迫退出市场。在铜价上涨的同时,铜企业的加工费却在下降。以铜管企业为例,2000年螺纹铜管的加工费高达12000多元,而现在只有约8000元,铜价在整个铜管价格构成中的比例已经由当初的5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因此铜价波动对铜加工企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在行业总体经营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铜加工企业应通过以下手段来迎接市场挑战,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与整体竞争力。

    首先,大型铜加工企业必须采取收购兼并等资本手段迅速扩张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单位加工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明显优势。目前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因此未来3—5年将可能是铜加工企业的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期。而中小型企业则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例如低廉的电价与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等,同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并且调整产品结构以增强自身的适应与抵抗能力。

    其次,面对铜价的激烈波动,铜加工企业必须采取更为灵活的采购策略并做好套期保值,*大限度地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企业必须根据国内市场的价差变化以及现货升水与贸易升水的情况,调整采购规模以及仓单与现货市场的采购比例。而借助期货市场,铜加工企业可以采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来对其敞口部分有效地转移风险,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

    铜价高涨造成国内冶炼产能急剧扩张并导致供应结构变迁

    伴随着铜价的不断上涨,2003年开始,利润暴增的铜矿企业竭力扩产增产,而冶炼产能存在瓶颈使得铜精矿的加工精炼费快速上升,到2005年现货铜精矿加工精炼费从*低的15美元/吨上涨到*高点220美元/吨,丰厚的利润刺激了国内产能的急剧扩张。从1999年到2004年,中国铜产量平均增速达到了13%,而2005年中国的精铜产量达到了253万吨,同比增长了23%。2005年全国有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18个,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年底能力的1.3倍。其中:在建项目11个,建设总规模115万吨;拟建项目7个,总冶炼能力90万吨,到2007年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全国铜精矿资源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正常情况下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

    随着国内产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精铜的进口依存度(进口量与消费量比率)开始趋于下降。2004年开始我国精铜的进口量不增反降,2006年1—2月我国精炼铜进口量为124235吨,同比大幅下降了44.2%,按照目前的产能扩张计划,今后几年进口量下降的趋势仍将继续。与此同时,铜精矿、废杂铜、粗铜等进口数量却在大幅增加。

    冶炼产能急剧扩张的潜在后果以及可行的应对措施

    虽然目前铜的产能并未像电解铝行业那样出现严重过剩,但产能的扩张加重了我国的电力负担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避免铜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制定铜产业发展标准与行业准入制度,促进铜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目前铜价高涨的情况下,产能扩张确实能够获得较大收益。但是铜价不可能只涨不跌,因此当铜价下跌时,已经扩大产能的冶炼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为了给增加的产量寻找稳定的销售渠道,规模大的冶炼厂可以向下游进行扩张,谋求多个产业环节的一体化经营。这样,可以同时获得铜产业链多个环节的利润,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国内部分冶炼企业如江西铜业已经开始在下游建铜板带厂。

    由于我国铜精矿资源十分有限,每年只有60万吨左右,因此随着铜冶炼产能的快速扩张,铜精矿的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目前已经达到80%以上。冶炼企业的原料自给率逐步下降将导致国内大型企业丧失在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和支配权,慢慢沦为国际铜矿和冶炼商在境内的代理加工基地,危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我国钢铁行业被国外铁矿石厂商联合抬价70%以上,而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远超过铁矿石,更容易受制于人。因此冶炼企业必须走出国门,通过股权或其他战略投资合作等纽带获得稳定的铜精矿供应来源。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