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是中国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之一。2007年以来,中国的光伏组件销售量始终居世界*。然而,光伏新材料的发展却与此并不匹配。
“光伏行业新材料重点方向在于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比较突出的是电池银浆、碳化硅体材(载片舟等)、氮化硅体材(载片舟等)、氟薄膜(PVF、PVDF等)、其他氟塑料体材(用于化学清洗设备)等。这些材料对光伏产品的效率、质量、成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国产材料的技术和质量进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行业需求。”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光伏新材料只是新材料的一种。可以说,几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或工业部门都离不开新材料。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咨询专家唐见茂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新材料带动的产业主要有能源、生物、信息、交通和环保等,如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绿色化材料等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新材料正处在由大变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的世界,谁能在新技术及产品上发展更快,谁就能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的主动权。”
转型跨越尚未实现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给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平均年增长10%,重点材料如电子信息材料达20%到30%,生物医用材料达20%。201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16000亿元,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特色明显,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全国新材料企业超12000家。
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现已初步形成了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部分新材料关键技术受国外制约的范围正越来越小。据唐见茂介绍,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超硬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生产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尽管如此,“我国新材料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新材料产业尚未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跨越。”唐见茂说。
根据他知道的情况,我国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许多关键产品还依赖进口,受到国外制约,如高铁的轮对材料、第三代锂电正极材料、半导体上游材料等。产品仿制多,技术落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包括: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缺少国际型领军企业,大型材料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少、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规模小,分散、重复的中小型材料企业居多等。
以光伏材料为例,“目前中国在光伏产业链中材料的配套做到了全球*,但是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以及发展战略影响,在产品的性能验证和市场推广方面,同大型外资企业相比尚有不足,比如材料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全球标准制定领域缺少话语权等。”杨立友说。
杨立友呼吁,我国应当针对不同光伏新材料的应用范围设计相应产品,并通过相应测试分析手段进行对比。同时,应当主动参与光伏新材料标准制定工作,根据行业自身特点,制定国际认可的相关产品标准。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