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钢城区的上海汽车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在车间里,工人们在娴熟地操作冲床,一个个汽车齿轮从机器嘴里“吐出”。通过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合作,上汽粉末冶金把产品密度由每立方厘米7.15克提高到7.6克以上,这使产品强度达到1000兆帕以上,达到国际*水平,成为目前全省*一个“国家战略重点新产品”。
公司总经理吕元之过去是个“保守派”,不敢敞开大门和“外人”合作。在尝到了合作甜头以后,吕元之敞开胸怀,“主动出击”。去年,他拜访了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专家,洽谈引进粉末冶金制品的减摩耐磨技术;还顺道去了一趟乌克兰科学院材料学研究所,要引进他们世界先进的焊接技术。
“外国的技术好,但也沉甸甸的,吃起来容易‘消化不良’。”吕元之说,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引进了白俄罗斯高密度低合金技术,但“光图纸、资料就有1吨重。如果把这些技术都理解、吸收,一项项难题啃下来,国外在此技术上将又有更新。这样搞下去,我们想*很难。”
“引技术,更要引人才。”在新起点上,吕元之又更新了思路。
上汽粉末冶金将“借脑引智”确定为发展新战略,引进国内外专家参与企业研发或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近年来,上汽粉末冶金制品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组建了钢城区*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选派3-5名行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到钢城对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随后,他们的“借脑引智”不断推进: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粉末冶金汽车零部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他们还不断派遣员工和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现拥有专职研发人员75人,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
“借脑引智”实现了“借梯”登高。公司先后有20多种产品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其中有3种产品被评为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有8种产品被评为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先后申报国家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今年,公司又新上了90多套压制、烧结等设备,可生产汽车发动系统、传动系统等100多种零部件,产品通过了大众、通用、东风等汽车厂家评审。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粉末冶金制品3万吨。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