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汽车零部件工业给我们的启示
印度汽车零件制造业实行成本优先
目前几乎所有的全球汽车制造巨头都已经在印度采购零件。其中本土零件生产商“Hi-tech Gears”更成为德国“Robert Bosch国际”的全球零件供货商,目前每年的金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印度汽车零部件生产协会预计,该国汽车零件出口额在20年内将可达到200亿美元。上个会计年度(截至2006年3月底),已从前一个会计年度的5.78亿美元增至8亿美元,增长38%。印度汽车零件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印度汽车零件行业除了成本低之处,还在工艺、产品和装备工程领域拥有技术优势。印度的工艺流程技术可以应用到生产流程重组中,使流程的劳动密集度更高、资本密集度更低,从而显著降低跨国公司的总体成本。例如,在西方工厂中采用的“去自动化”生产流程,*多将某些零部件的总体制造成本降低20%。在产品设计领域,印度的优势在于通过设计降低成本。
另外印度制造业工人工资便宜、素质高,制造业水准在新兴国家中数一数二。印度产的橡胶、钢铁等原料价格也不贵。
韩国汽车零件制造业努力做到质价平衡
随着外资企业的扶持和帮助,韩国中小型公司逐步走出困境并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反观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因为成本过高,日产汽车零部件在价格方面根本无法与韩国厂商抗衡;而中国方面虽然产品价格具有较大优势,但在零件设计及性能方面却要逊色韩产零部件。因此,韩国在日本的高质高价和中国低价低质之间找到了一个*的平衡点。
韩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迅猛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国内汽车制造商近期表现坚挺。现代与起亚等这些韩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为坚实后盾,本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才能表现得如此出色。
美国汽车零件制造业的“平行式”独立经营
美国的配套厂合并道路堪称经典之作,通用把自己的零部件自配企业拿出来,搞了一个德尔福,结果不仅效益猛增,独立出来之后又成为零部件业*大的厂商;福特如出一辙分出来的威斯蒂安也紧随其后。两家的年销售额近500亿美元,一直雄踞零部件业前两位。前50家跨国的大型零部件企业,美国就有19家,完全能满足全球大部份汽车制造商的需求。美国的这些零部件企业按照“平行式”进行独立经营。
日本汽车零件制造业进行“行会式”联系
战后日本提出制造行业的“振兴计划”,在汽车产业内,只对实力排在前三名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援助;通过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进行统一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再向下延伸。日本的制造商大都与零部件商进行“行会式”的联系,比如丰田和一级零部件商组织有“协丰会”,和二级零部件商组织有“精丰会”,一层层的配套企业各司其职,有点儿像金字塔。
集中、整合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出路
学习国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经验,集中整合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出路。对一些重要零部件产品(如发动机)国家可以制定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及过多过滥。在零部件销售上国家鼓励建立零部件销售联合体,建立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销售网络,结合物流企业,形成一些大的零部件的销售集团。现在柴油机配件已建成了柴油机配件联合体,对柴油机配件市场发展有价格自律、市场导向的一定促进作用。据经贸委官员透露,国家在几年内将制定新标准,把总成类零部件厂整合到2~4家,其他则向二三级配套厂分流,然后发展劳动密集型零部件,比如制动盘、磨擦材料等,以解决分流人员的就业。至于那些批量大、单车用量小而技术又复杂的标准件,比如橡胶密封垫就不再强调国产,可以直接进口。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