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十五”湖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预期发展目标,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湖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22亿元,销售收入1521.7亿元,增加值47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27%、27.7%。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5%,比“九五”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比“九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62亿元,比“九五”末增加91.9亿元,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优势产业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撑

从产业规模看,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已占*优势。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与医药、电子与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8.6%、25%、12.8%和13.5%。四大产业产值总和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达90%,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

从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先进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名列前茅。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新材料产业一直遥遥*,占主要地位,而且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51%。在实现利税方面,先进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也有相当优势,分别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24%和34%。

从产业水平看,已形成有湖南特色的五大优势产业领域

——新材料产业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电池材料、硬质材料、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五大特色产业。先进电池材料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先进电池材料的65%以上。硬质材料已形成以株洲硬质合金厂等为龙头的产业群体和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复合材料已形成以远大—铃木、华天铝业等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在国内已经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粉末冶金材料、防氢脆贮氢等稀土材料研发水平处于国内*地位。

——先进制造产业领域已开发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集成多项高新技术、多功能、智能化的环保节能型工程机械产品、车载微机控制的列车牵引装置、制动和智能诊断系统、三相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调频调压(VVVF)交流传动轨道交通车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以长沙为基地的数字仪表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产业。

——电子与信息产业领域突破了彩管生产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激光陀螺技术、数字视频编码解码设计、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路由器等技术,相继开发出国内*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编码解码芯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机、合金薄膜压力等传感器;填补国内*的绿色激光器已产业化;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光分路器等产品规模逐步扩大。厚铜多层印制板技术居国内*水平,产品填补了国内*;玻壳、大尺寸铬版已在全国形成了优势。初步形成了年产值达130亿元的显示器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过60亿元的软件产业基地、产值过10亿元的计算机及应用产品基地和产值过10亿元的新型元器件四大产业基地。

——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已形成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制药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中药标准提取物为特色的现代中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研究开发、技术及装备、出口经销等综合实力上,均居全国*地位。

——现代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十五”期间,全省65个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鉴定,推广面积近50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60多亿元.已建成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等十多家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种业群,扶持了166个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550多个,带动2000多万农民增收。培育出一批超级杂交稻组合、转基因抗虫、高支纱棉、彩色棉等棉花新品种(组合)、一批高产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组合)和我国*个转基因抗虫油菜品种。“湘研”系列辣椒种子已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大的辣椒品种。基因工程鱼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新兴产业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我省的新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分别实现总产值51亿元、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0%,销售收入50亿元、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8%。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雏形初现,以2004年10月国家环保局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德环保产业论坛”在湖南湘潭市召开为契机,湖南湘潭环保产业园加大了规划开发和投入力度。目前已有120多家企业从事环保产品生产,已形成40多亿元的产业规模,该产业的人均年产值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园区内的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是2004年“中德高技术产业论坛”签约的重点引进项目。深圳雷地集团公司的金刚石膜金属材料、湖南维斯特汽车有限公司的三园净化器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逐渐发挥效益。新能源装备产业技术优势突出,产业基础依托强大。2005年9月14日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株洲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株洲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电力机车广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企业自主研发兆瓦级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组变流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复合材料叶片等国产风力发电设备。目前,兆瓦级以下发电机已批量生产,兆瓦级以上发电机、变流器及控制装置、工程复合材料机壳等现已完成研发工作,并已生产出样机,基本具备产业化条件。目前,位于株洲(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株洲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

3、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区域集聚程度较大。“十五”末,“一点一线”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郴州)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45.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1.8%;其中长株潭三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9.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1.7%,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全省7个省级以上高开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1.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6.6%。集聚程度持续提高。

专业园区发展加快。一是浏阳生物医药园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75%,财税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51%。区内完成固定投资额10.5亿元,同比增长50%,招商引资引进企业32家,整个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浏阳生物医药园立足于我省中药资源丰富、医药技术先进等基础条件,集中了我省在生物医药上的资源、技术、产业优势,在产业平台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上富有专业园区发展特色,表现出专业集群发展的突出优势,建立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二是软件产业基地发展实现新的突破。2005年,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40%。2005年12月18日,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正式开通运营。同时我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与微软签订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与微软的技术合作已经实施。由微软支持,拟在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立的湖南微软技术中心项目建议书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三是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快速积累和科学规划,即将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十一五”期间我省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基地2005年实现产值7.5亿元,已有中彩视讯、高斯贝尔、运通电子等20多家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在湘落户,形成以数字电视产业为发展核心,以分立器件和印刷电路板为基础,以高端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DVD影碟机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群。

4、创新平台日益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十五”期间,全省三项费用支出36460万元,共确定63个重大专项,共安排200个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十五”期间R&D经费年均增长17.8%,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52%提高到2005年的0.7%,年均增长6%。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省专利申请量为31663件,获授权14863件,居全国中上水平。“十五”期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780项,其中89项获得*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居全国前列,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居全国前10位,万人技术成果交易额位居全国第11位。

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十五”末,全省建成3个*重点实验室、3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机构布局日趋合理,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技术交易更加活跃,“十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80.5亿元、技术交易额104.5亿元。

5、信息化不断推进,数字湖南建设进展顺利

到“十五”末,93%的省直部门和所有中央在湘单位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省直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金盾、金保等十三个重点电子政务工程先后启动;公文流转、文档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四大办公业务系统达到了较高应用水平。人口、法人、基础地理、宏观经济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已投入使用并不断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项目正在建设中,市州电子政务建设也在陆续规划启动。

企业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在冶金、石化、建材和造纸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效果显著;电子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炭、有色金属等采矿行业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生产安全水平;机械、轻工和纺织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了行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升级。全省大型企业100%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0%以上使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50%以上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35%以上使用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MRP-Ⅱ/ERP),传统产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

农业信息化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全省以28个省级专业网为主体,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