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运田教授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发现一种让钛金属同时具备超高强度和拉伸塑性的新方法,标志材料科学领域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被南京理工大学率先攻克。这项*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钛金属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导弹、人造卫星、舰艇、军工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由于应用广泛,被誉为“21世纪金属”。强度和塑性是衡量金属材料优劣与否的两大重要力学性能。朱运田教授介绍说,金属材料的强度和拉伸塑性通常取决于其内部晶粒尺寸的大小。传统的粗晶一般具有较大的拉伸塑性,而当晶粒尺寸减小至纳米尺寸时,其强度在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丧失几乎全部的拉伸塑性。因此,如何能够通过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让金属材料同时获得超细晶的高强度以及粗晶的大拉伸塑性,成为一大技术性难题。
通过反复试验,朱运田教授团队终于在钛金属中研制出一种以高强度的超细晶“硬”层片为基体,弥散分布着大塑性再结晶“软”层片的全新微观结构。这种被称为“软—硬”层片的结构,实现了科学家们将高强度与大塑性这两大力学性能*结合的研究梦想。令人惊喜又意外的是,这种钛金属“软—硬”层片微结构,通过工业上*普遍的成型技术就可实现,意味着该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已具备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前景。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