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陕西汽车产业爆发!小零件如何撬动4400亿大市场?

   陕西汽车产业“链式反应”正在发生裂变,去年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省内配套率提升至57%——

小零件 大“链”接

阔别家乡15年,任航辉没想到,随着陕西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他重新回到“家门口”工作。

“得知公司计划在陕西建立生产基地,我*时间递交了申请。”任航辉兴奋地说,2022年,西安子公司成立,仅用20天就完成了基建,效率出人意料。

作为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经理,39岁的任航辉曾辗转于上海、宁波、烟台等延锋“大家庭”中。那时,他的脑海里时常闪过一个念头——“要是能回家工作就好了。”

如今,回到家乡工作已3年,任航辉越来越忙。但看着家乡的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他的干劲儿更足。

4月11日,在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任航辉指着生产线上的座椅说:“主驾座椅的调节方向有八向,腰部有充气腰托,大幅提升了驾驶的舒适度。经过靠背、坐垫预装、检测、整形、套袋等大大小小36道工序,平均36秒就能下线一套座椅。”

目前,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每月生产座椅超3万套,是吉利、比亚迪等车企的核心供应商。近几年,在本地车企的推动下,公司一直“被订单追着跑”。

“今年,我们计划扩大产能,届时年产能将提升至50万套。”任航辉说,公司是国内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今年公司发挥*带动效应,引进旷达、铭兴2家供应商落户西安,计划再引进3家供应商落户。

汽车产业是陕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

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省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总规模40亿元的省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陕西以“链长制”为抓手,通过内培外引,聚集了一批相关企业。

艾尔希庆华(西安)汽车有限公司扎根陕西20多年,是国内成立*早的气体发生器规模生产企业,可年产2000万只混合式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一季度产量超370万只,同比增长20%。”艾尔希庆华(西安)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长杨晓岗说,今年以来,公司产销量持续增长。目前,10条柱状生产线全部满负荷运转。

该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臂上下挥舞,经过上料、压装、焊接、检测、包装等工序,只用12.5秒,一个柱状气体发生器便顺利下线。

可别小瞧它。不到0.1秒,它就能让一个小小的安全气囊变身为被吹大的“超级气球”,守护车内人员安全。

“随着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公司去年发布*新款智能型乘客侧气体发生器PH10。该款气体发生器具有轻量化、小型化、产气量大、部署灵活等优势,能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艾尔希庆华(西安)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爱忠说,今年,公司将新增PH10全自动生产线,届时产能将突破2500万只。

同样“被订单追着跑”的还有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季度,公司生产发动机8000多台,同比增长80%,订单量持续增加。”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班长袁耀龙说,目前公司生产6款发动机,主要为陕汽提供配套。

作为康明斯全球样板间工厂,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于2022年投入运营,总投资10.2亿元,设计年产能5万台。通过配备智能仓储、智能生产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公司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针对陕汽重卡的‘出海’需求,公司开发了欧三、欧五排放的10L、13L发动机产品,有力支持了陕汽重卡提升全球竞争力。”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工厂厂长胡中军说,陕汽销量持续增长,公司积极布局多元化动力平台,计划在未来两年进行生产线升级改造,拓展产品型号,进一步抢占市场。

小到螺丝钉、螺母、气体发生器,大到座椅、转向器支架、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陕西汽车产业的“链式反应”正在悄然发生——

2024年,陕西汽车产量175.4万辆,跻身全国汽车产业*梯队;汽车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省内配套率迅速提升至57%,虹吸效应越来越强。

小零件,大“链”接。陕西汽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育辉说:“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陕西聚集了一批优质配套企业补链延链强链,加速构建安全可控的汽车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续航’。”

      陕西如何脱颖而出?

2024年,陕西汽车产量达175.4万辆,同比增长19.3%,高于全国14.5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七;出口增速达215%,居全国*,产业链总产值超4400亿元。

     梳理发展脉络,陕西汽车产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比亚迪起到关键*作用。”陕西汽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育辉说,随着比亚迪一路崛起,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2024年,比亚迪在陕整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到107万辆,占比亚迪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在比亚迪的强势带动下,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疾驰。

     瞄准新能源持续发力,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省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总规模40亿元的省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陕西筑巢引凤,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被吸引而来的企业还有吉利。

     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在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加速运转。平均每9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眼下,新能源的“风”越吹越劲,从乘用车吹到了商用车。本土企业——陕汽凭借先发优势,新能源重卡、轻卡订单持续暴涨。

“今年,新能源订单占生产订单的一半。”陕汽商用车轻卡销售公司、新能源销售公司总经理高旋说,去年,公司推出首款新能源轻卡——智云S300。新品一经上市,带动陕汽新能源产品年销量增长400%。

     2024年,陕汽商用车出口销量6.3万辆,同比增长11.5%;新能源类车辆销量1.38万辆,同比增长212.6%。

     “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商用车(重卡)产业链是陕西*拥有2条重点产业链的支柱产业。”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汽车工业处处长杜军国说,双链并进,协同发力,陕西汽车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占全省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总产值的20%,其中,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产值近2900亿元,商用车(重卡)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形成“双引擎”驱动格局。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