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制造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产业具备庞大材料需求链条,涉及轻质合金、高温合金、高端铸造、3D打印、碳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且具备较高的技术和准入壁垒。伴随我国制造业转型战略、军民需求升级和航空国产化程度提高,行业政策红利和市场红利有望加速释放,加速航材领域公司转型和增长。
航空制造业主要瓶颈逐步破除,需求拉动下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国内航空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受限于总装能力、材料技术和航空管制政策。伴随大飞机总装下线,合金和铸件技术提升,以及通航政策放松,行业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参考国际经验和国内航空运输/军事需求,我国民航与通航机队有望新增超过2800架50座以上飞机,军用四代/三代战机/无人机需求规模约为2000架。通航也将带动可观需求。
材料产业链条完整,进口替代和维保市场空间巨大。假设到2030年,中国民航/军用飞机需求分别约2800架/2200架,机队规模约5500/6000架,则对应到钛合金需求约9.8万吨,高端铸造和3D打印部件需求25万件、民航发动机维检需求约1.2万台,军用航空发动机需求超过5000台。随着国内航材逐步进入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的供应体系,从材料自主供应保障和航空公司运营成本控制角度来看,未来航材实现国产替代将成为大势所趋,航空材料国产化已经在逐步推进,进口替代和维保市场空间广阔。
钛材、新型合金、高温合金和3D打印率先受益。我们判断,在2016~2017年大飞机首飞和军机换代窗口期,已经部分进入国产军机/大飞机供应链认证的上市公司有望实现业绩反转,打开成长空间。其中,拥有产能和铸造工艺优势的钛材、依托3D打印技术实现传统铸造替代的航空零部件制造、以及航空发动机叶片和发动机维保领域有望率先受益。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