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汽车行业2005年经济运行报告(摘录)


    2005年,汽车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持续平稳发展态势。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发展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汽车产量排名世界第三,摩托车产量继续保持世界*。
    产销量及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5年全国累计生产汽车570.77万辆,同比增长12.56%,销售汽车575.82万量,同比增长13.54%:
    2005年,生产摩托车1776.7万辆,销售摩托车1774.5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分别增长6.75%和6.52%。
    经济运行特点
    1.产销继续保持增长;2.乘用车产品结构向节能型转变;3.商用车产销基本持平;4.摩托车产销平衡增长;5.销售收入增幅较小,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降;6.出口增长。
    存在问题
    1.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2005年,我国汽车生产制造总规模超过570万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列世界第三位,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汽车产业重生产能力的形成轻创新能力的提高、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硬件投入轻基础研究、重整车轻零部件现象严重,导致国内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没有形成相应的技术开发体系,对跨国汽车公司的技术、产品和品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在轿车产品领域和汽车电子领域。由于产业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高,致使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缓慢,国际竞争力不强。
    3.零部件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005年我国零部件销售收入为3449亿元,与国际跨国公司相差甚远,西门子2005年的销售收入超过700亿欧元。从产出的角度看,我国零部件生产集中度低,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有他们的1/10;另外,生产配套率低于国际水平,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率为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我国零部件产业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不能与整车厂同步开发,二是不能形成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三是不能实现系统化、模块化动作,四是不能形成零部件产业专业化集群,五是不能与跨国零部件大集团进行竞争。零部件工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汽车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原材料涨价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持续高于加工工业出厂价格指数。
    5.摩托车出口缺乏规范
    除摩托车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外,大量的流通贸易商在经营摩托车出口;形成低价竞争现象严重,售后服务承诺难以兑现,品牌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为境外拼装、套牌(包括中国品牌和日本等外国品牌)间接提供便利。中国摩托车品牌国外的培育和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出口效益也在下滑。
    2006年展望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汽车市场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汽车新产品不断推出,我国汽车产业将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的市场竞争。
    1.宏观经济
    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趋势没有改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初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在8%左右。
  2.有利政策
  2005年底至2006年初,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和若干配套政策(60条),对汽车行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3.农村公路建设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1000亿元用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同时实现路通车通。到2010年底,中国县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80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30多万公里。2006年,全国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约13万公里。农村公路的发展为汽车产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商机。
  4.消费市场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汽车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载体,预计2006年国内汽车消费需求,特别是私人购车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5.2006年预测    ‘
    预计2006年汽车需求会稳步增长,全年汽车总需求量为650万辆左右,比2005年增长12%左右;2006年摩托车总需求量达到1900万辆,比2005年增长6%一7%。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