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品出口价格成倍增长 三大风险不容忽视
钨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上具有储量优势的矿藏,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信息产业等领域,福建省是我国钨品出口的主要省份。据福州海关统计,2006年1-4月,福建省钨品出口3128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30.44%,价值8850万美元,增长2倍。出口平均价格28293美元/吨,增长1.3倍。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指出,虽然钨品出口价格攀升有利于出口企业利润的提升,但钨矿开采和钨品生产出口存在三大风险:
一是钨原料价格协商机制遭破坏,贸易投机扰乱市场。稳定的原料市场和稳定的生产经营秩序,是钨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国内一些大的钨原料企业与冶炼加工企业之间曾存在着一种有效的双边价格协商机制,但随着一些无证生产企业加入钨矿的开采和钨冶炼企业的重复建设,原有的双边协商机制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这给了钨矿砂中间商投机的机会,影响了国内钨品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二是刺激了钨资源的破坏性开采。为抑制国内钨业的无序发展,国土资源部自2002年起向全国钨矿下达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但是,近年来,在钨品价格走高的刺激下,部分银行盲目跟进资金,为恶性竞争开了“绿灯”,钨冶炼产能尤其是低端产品产能的得到快速扩张,部分企业无证及超量开采,导致了钨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影响了对钨矿资源的保护。
三是破坏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由于一些新增冶炼企业的投产扩张,加上钨矿投机商的囤积炒作,部分地区存在大量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流向钨业的开采、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炒作情况,造成去年上半年钨品价格持续攀升,下半年后钨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混乱局面,破坏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
面对钨矿开采生产和出口潜在的风险,福州海关有关人士建议加大对钨矿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对钨矿的统一规划和资源配置,规范和监督钨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加快钨业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和报价机制,加强行业协调自律,努力引导市场走向,以保持国内钨品市场价格的稳定。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