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能产业逐渐向西部地区梯级转移
种种迹象表明:来自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耗能产业逐渐向西部地区梯级转移,先头部队已开始在中部缓冲地带安营扎寨,并对中西部地区的高耗能产业政策及电力供需形势有了深刻的了解。西部大开发对他们而言,既是机会,也意味着挑战。
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广东韶关组成的“红三角经济圈”成为珠三角拓展“腹地”的楔子。江西赣州与广东梅州、福建龙岩毗邻,湖南郴州与广东清远相邻。近两年赣州30多个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张,来自赣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的数据表明,赣州供电公司售电量以50%的速度增长,其中以铸造类为主的大工业用电增长了39.26%,主要增长点是来自广东及福建的高耗能企业。郴州依托小水电优势,开发区、工业园区共引进企业450家,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南部的高耗能企业。
去年10月21日闭幕的湖北(武汉)经贸合作洽谈会”签下了149.73亿元的投资合同。而广东企业的商机寻求从3、4月份开始,广东省经贸委两次牵头组织高耗电企业考察团赴武汉、荆州、宜昌、十堰考察交流,寻求合作项目。据悉,7家民营企业初步达成15个合作意向,总金额19.96亿元;11家大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在武汉、十堰初步达成19个合作意向,总金额5.36亿元。
赴鄂考察团团长、广东省经贸委党组成员、监察专员毕志坚说,广东目前高耗电行业主要集中在冶金有色金属行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方面。据年底的统计,广东冶金有色金属企业共有1350家,石化企业1413家,建材企业7000多家。这些行业对广东的电力供应造成很大压力,使广东电力供应缺口十分严重。在去年广东出现高温的情况下,更突出了电力缺口的矛盾。此外广东省电力的价格也是全国*高的,有的行业用电每千瓦时达到1元钱以上,一些高耗能行业因电价过高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竞争力明显下降,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
而湖北省不仅电力充足,水源充裕,而且电价便宜,工业用电每千瓦时仅0.37元,其中高耗能企业用电每千瓦时仅0.278元。双方政府、高耗能企业等诸方面都有意愿进一步探寻产业转移、合资合作、并购联合、资产重组等各种方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途径,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粤鄂两省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而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当前的产业结构看,高耗能产业也面临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资源相当匮乏。广东省一次性能源90%以上要靠外省市输入。据广东省经贸委电力处提供的数据,广东省的大工业用电平均每千瓦时为0.5529元。湖北省为0.409元,广东比湖北高出26%,西部有些省份电价还要低一些。广东现有装机容量已呈现与工业用电需求不相适应的态势,一些高耗能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据广晟投资公司夏春华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南海、顺德一带的铝型材加工业,占了全国1/3的份额,随着全省城镇化的推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广东是用铝大省,每年的用铝量都在120万吨以上,而广东没有大型的电解铝厂。每吨铝锭就增加250元的运输成本。如果在接近原材料的地方兴建铝产品深加工及铝合金等项目,不仅可以就近取材、节约运输成本,而且能缩短工艺流程、减少重熔损耗、降低生产成本,极大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效益。
而对于东部众多高耗能企业而言,向西部迁移的动力来自于西部廉价的劳动成本以及充足的基础条件,西部地区对高耗能产业的优惠电价则*是“致命的诱惑”。
据介绍,中西部许多电力充沛的城市,都设立了高耗能工业园,低电价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对某些特定的高耗电企业,以一定程序实行专项合同电价优惠。如作为直供电试点的宜昌市对年耗电量达1亿千瓦时以上的电极箔生产企业可执行0.30元/千瓦时左右的优惠专项合同电价,对其它类型高耗电企业可试行专线供电、电厂直供等其它优惠供电政策。
广东南华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勇认为,西部地区电价对能耗大户来说的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水泥厂为例,每年用电量在1亿度以上,其煤电成本占了总成本的60%左右,电价成本的降低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习斌向广东高耗电企业赴鄂考察团透露,宜昌借助水电资源优势设立的国内*以高耗电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区自去年7月启动以来,已吸引高压化成箔、化工硅、电解铝、特钢等一批高耗能大项目的进驻。台商投资的凯普松高压化成箔项目已有6条生产线投入运转,2004年6月90条生产线将安装完毕,形成完全生产能力,每年的耗电量将达5亿千瓦时。根据宜昌市正在试行的直供电政策,按专项合同电价优惠每千瓦时电价为0.30元左右,这一诱人的电力成本效应无疑是吸引众多投资的因素之一。
2003年,高耗能企业的投资热情好像是听到了发令枪一样的齐齐高涨。值得指出的是,基于电力供应形势等等制约因素,政府方面对民营资本汽车热、民营资本钢铁热表示相当谨慎的态度。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指挥官”,就一再给高耗能产业降温:4月,国家发改委指出民营资本大举进入的钢铁业孕育着很大的风险;5月,发改委发文指出电解铝行业风险很大,不宜投资;7月末则有消息说汽车投资热将受发改委政策导向的制约。
这一舆论导向更加促进了东部大量高耗能企业向西部迁移,降低生产成本的决心。然而对高耗能企业西部突围趋势不看好的专家学者也不在少数。
经济学家张曙光指出,近两年,高耗能的金属产业在西部发展迅猛,尤其是内蒙古、宁夏、山西等,其中不乏低端产品,如电解铝。但由于一些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心切,以极低的电价吸引低端的高耗能产业。这些高耗能产业在西部有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趋势。无形中,这些大量出口的高耗能产品就把减少成本的压力转嫁给了电力部门。长远来看,这些低端产品虚涨了电力需求,具有短期性。
对此,张曙光认为,对于高耗能企业的招商引资,地方政府该做的事就是正确引导和合理配置。“如果不是政府行为,就不要讲重复建设。民间行为自会被市场大浪淘沙,民间资金会根据市场起伏进退,政府不为就是有为。”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