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刘同高:统领厦钨享誉全球

 
人物名片 

刘同高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党委书记,*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钨业协会主席团执行主席。

“踏实”、“专注”、“低调”,在对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同高的采访中,记者脑海里反复出现的就是这几个词。“厦钨的目标就是做世界*。”说这句话时,刘同高的语气仍然十分平稳,但目光却坚定而自信。“钨先生”刘同高在没有钨的城市里做起钨的事业,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享誉全球。 


未来目标 

厦钨想做世界* 


《厦门日报》:刘总,您从1984年开始担任厦门钨品厂厂长至今,“掌管”这家企业已经20多年了。在这期间,厦门钨品厂从一个仅有200多万元资产的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21.9亿元的上市集团公司;企业规模从300吨扩大到12000吨,20年产量翻了40倍。厦钨的钨粉、钨丝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您也被尊称为“钨先生”。当前,很多国企改革都面临着困境,您能让厦钨这家国有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请问,您有什么妙方吗? 


刘同高:我觉得要做好企业,一方面要扎扎实实,依靠团队,尤其是职工的力量,以及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要有整个经济大环境,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脚踏实地,按照经营企业的基本要求去做。厦门钨业这么多年来的运营发展中,有什么“妙方”也谈不上,但是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两大要素。我们一直是专心做钨,按照行业的特性和市场规律一步一步做到今天的。 


《厦门日报》:厦门本身没有钨矿,但您却在这座没有钨矿的城市做起了钨的事业,而且规模和产量都在世界*,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未来有什么打算? 


刘同高:厦门钨业的前身是厦门氧化铝厂,自1978年停产后直到1982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为了挽救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省冶金厅决定转产钨制品,这才有了今天的厦钨。因为钨是稀有金属,运输量不大,所以距离矿源的远近不是问题。再加上厦门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在人才和海外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厦门做钨的整体条件好于内地。 


中国是个资源大国,钨矿储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但是钨产业的整体状况却与此很不相称。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厦门钨业已经成为全球*大的钨产品生产企业,我们的钨丝供应给PHILLIP这样的国际知名公司,改变了过去钨丝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我们的钨粉质量过硬,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的合金钨的生产虽然尚在起步阶段,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厦钨已形成了钨矿山——冶炼——钨材——硬质合金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高境界”——硬质合金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厦钨的目标就是做世界*。 


改革策略 

国企改革要“以人为本” 


《厦门日报》: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您看来,国企改革*大的困惑在哪里? 


刘同高: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必须的。因为只有通过改革,企业才能够获得新生命。实际上企业改革*大的关键在于机制的改革和转换,只有机制转换,国有企业才能获得新生。只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运行,企业才能真正搞活。我认为,在国企改革中应当遵循几个原则。首先,市场规律不可违背;其次,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政府有关改革的各项政策,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厦钨的改革开展得比较早,而且可以说是比较平稳的,这种平稳主要是由于厦钨一直采取了一种“小步不停”的改革方针,我把它称为“改良”。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在企业内部实行职工——岗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1988年我们实行分配机制的改革,建立岗位技能工资制;1996年公司还推行优化劳动组合,针对有些工人确实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在自愿的前提下实行“买断工龄”。这些制度现在看来是非常普遍了,但在当时却是很超前的。 


制胜之道 

靠技术进步博取市场 


《厦门日报》:我们了解到,当厦钨确定以钨为主业后不久,您就在当时提出了钨粉和硬质合金发展计划,在当时被同行们认为是“痴人说梦”。但后来厦钨引进设备建成了一条现代化的制粉生产线,开创了中国钨粉、碳化钨粉出口的先河。追求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当时提出钨粉和硬质合金发展计划面临着怎样的难题,您是如何攻克的? 


刘同高:提出钨粉和硬质合金发展计划确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因为当时厦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但是我们觉得中国钨业的前景是很光明的,我们有自己独有的优势,也坚信我们有能力把这种产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根据自身情况,将有利和不利因素都摆到桌面上,一条一条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没有技术,我们就重金聘请行业中的*专家做技术顾问,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没有资金,我们就一家一家地找银行争取贷款。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从不迷信权威,不依赖外力,自己组织科研攻关,研制新设备、新技术。很快我们的产品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实,我们国有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大的并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只要实行先进的管理机制,让企业能够规范有序地运行,在技术上赶超国外不是一件难事。 


企业文化 

厦钨从不“安分守己” 


《厦门日报》:听说您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用心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您曾提出“我们是企业”的宗旨和理念。在您心目中理想的企业文化是怎样的? 


刘同高:厦门钨业的宗旨是六个字:“员工、用户、股东”。对于员工,我们要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对于用户,我们要让他们得到满意的服务;对于股东,我们要让他们获得丰厚的回报。厦钨目前的企业文化还需要认真总结,但是我认为在厦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创新精神。厦钨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企业,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是如此。我们从来就不迷信洋设备,大专家,经常把引进的设备拆装、分解、研究分析,*后变为自己的技术再加以创新。我一直认为,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进步。第二点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厦钨一贯是脚踏实地,从不张扬。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做事。 


《厦门日报》:在员工看来,您是一个十分*的人。据说您以前在海沧的办公室不装空调,您没有专车,在企业上市以前,您的工资也很低。您从来没有安排自己的亲戚朋友到企业工作,您的爱人直到退休仍是另外一家小公司的普通仓管员。在工厂食堂用餐,您和员工一样排队买饭。您常说,企业老总与企业的门卫、清洁工只是工作分工不同,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此,您怎么看? 


刘同高:我们的企业是由一个小工厂慢慢发展起来的,工人每天在工厂工作都很辛苦。如果干部的工作条件太好,和普通工人的距离就会变大。而且,干部常常需要深入车间,太过舒适的办公条件无形中会滋长懒惰的情绪,不愿意下基层。作为企业领导,我更要带一个好头。 

记者手记 

“钨先生”民族情结深 


据说刘同高到国外的一些公司访问,国外的公司会特地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以表示对这位“钨先生”的尊重。刘同高说,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他都会非常激动,中国人在国外获得这样的尊重是他下决心办好企业的*大动力。 


学稀有金属冶炼的刘同高在学生时代就知道,中国是一个钨的资源大国,但当时钨工业却非常落后,只有钨矿的大量出口,连冶炼产品的出口都没有,钨丝全部都要靠进口。“振兴钨业”的民族情结从小扎根在刘同高的心中。 


在刘同高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副书法作品——“实事求是”,这也是刘同高对自己和厦钨的要求:不惟上、不惟书,不张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正是靠着这种理念和精神,刘同高执掌厦钨这艘“航空母舰”不断开拓,勇于创新,成为享誉全球的制钨企业。 


“将企业做到世界*,不仅仅是厦钨的荣誉,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刘同高沉稳坚定的声音里充满了自豪。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