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我国零部件产业安全问题严重
外商控制欲越来越强 独资化趋势日益明显
就在山东天润曲轴公司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并购项目引来业界关注的时候,汽车零部件行业实际上早已涌动着一股以外资主导的并购潮流了。
*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跨国零部件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总额达到130亿元,而且每项投资数额大多数在亿元以上。并且涉猎范围越来越广,大到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电子装置,小到发动机凸轮轴、刹车片、汽车电子元件及内饰件。
与此同时,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暴露了跨国零部件公司的野心,那就是凡涉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项目,他们多数会采取独资的方式。就2005年来说,大约有40亿美元的协议投资投向我国的零部件行业,其中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制动系统等关键总成和与此相关的项目投资占了去年投资总额的大头。记者看到,在2005年的零部件外商投资中,独资企业的份额占到了将近70%。其中以日本零部件企业为甚,在其33个投资项目中,只有5个选择了合资方式,余下都选择了独资的方式,而且投资范围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和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向关键零部件转变。
不仅如此,德尔福、电装、博世这样的全球著名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博世投资1.6亿欧元分别在长沙和苏州建立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更是表示,到2007年时,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额将达到6.5亿欧元。德尔福增持其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公司股份。
对此,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的专家分析认为:“汽车业对整车厂商持股比例的限制,使得对整车厂商的并购不会很快发生,故汽车零部件厂商将成为并购热点,整车上游产业如底盘、轮胎等将成为其中的重点,而且会有更多的跨国零部件企业采取独资方式。”
未来并购可能会采取“斩首”策略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3%上升到目前的35%以上,尤其是在机械、电子、轻工等行业,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额达到700亿元,其中近80%被外国品牌掌控。在轮胎行业中,外资企业的产品也是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业内专家指出,外方必须控股、被收购企业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原则。未来跨国零部件企业对我国企业的并购将瞄准行业排头兵,然后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实施其并购计划。这种并购模式被业界称为“斩首”式并购。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