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日本NIMS发布“纳米条纹”软磁材料,助力AI与电动车节能

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与东北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共同宣布,在铁系软磁性非晶带材中引入全新的“纳米组织-磁区构造”控制技术,成功将电力损耗较现有水平降低50%以上;在AI数据中心、电动汽车所需的数十千赫兹实现了超低损耗,为设备节能与碳中和提供新方案。

随着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电力应用迅速扩大,如何高效利用电力成为紧迫课题。功率电子技术的关键——变压器、电感器所采用的软磁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转换效率。软磁材料虽具备优异的磁化响应,可抑制电力损耗,但伴随功率电子的高频化,材料自身的能量损耗日益加剧,亟需突破。

NIMS联合团队针对这一瓶颈,开发了可在数十千赫兹发挥超低损耗的“纳米结构-磁区协同工程”技术。该技术以廉价元素制备Fe含量>84at.%的非晶合金Fe₈₄.₈Si₀.₅B₉.₄P₃.₄Cu₀.₈C₁.₁(at.%),通过短时近结晶温度退火,在残余非晶基体中可控析出α-Fe纳米晶。晶化诱发的压应力与正磁致伸缩耦合,产生弱垂直磁各向异性,形成宽约4.8μm的条纹磁畴,显著抑制畴壁运动,从而将高频附加损耗(Pa)降至*低。与此同时,纳米晶尺寸处于交换耦合长度内,磁滞损耗(Ph)与矫顽力(Hc)同步下降;薄带结构本身限制涡流路径,涡流损耗(Pe)亦被天然削弱。

实验结果显示,在10kHz、1T条件下,材料总铁损约75W/kg,比传统非晶带材降低55%,饱和磁感应强度保持1.6T。三阶段结构演化——铸态宽畴高损、部分晶化条纹畴低损、高度晶化细畴高磁感——为不同应用提供可调性能:部分晶化态适用于高频变压器、EMI滤波器;高度晶化态适用于脉冲功率、配电变压器。

该项技术通过纳米结构工程引入PMA并构建条纹畴,在10kHz、1T下实现PT≈75W/kg,比传统非晶降低55%,创下新高。综合经典损耗模型与磁化过程分解分析证实,高频下Pa为主导损耗,且磁化反转机制由畴壁位移向旋转型转变。该技术不仅推动了软磁材料设计的前沿,也为现代高频高效功率电子设立了新标杆,并具备向各类Fe基非晶体系推广的广阔前景。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