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国内首条,建成投产!6毫米超薄稀土永磁电机问世

85日,内蒙古包头市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宣布,国内首条稀土盘式电机智能示范线正式建成投产,其首款成熟产品——厚度仅6毫米的稀土永磁轴向磁通电机同步亮相。

该电机采用自主开发的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与盘式结构设计,以突破性技术参数引发行业关注:

•功率3瓦,体积较同类产品减少60%

•重量降低80%

•额定转速达每分钟45005500

•*大扭矩约15毫牛·米

•*高效率超过70%

该电机的创新核心在于轴向磁通设计替代传统径向结构,成功将轴向尺寸压缩50%以上。研发团队通过两项关键技术实现性能跃升。材料革新:采用超细晶稀土永磁材料,磁能积提升20%,稀土用量减少15%,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突破磁性能瓶颈;热管理突破:智能温控技术解决轴向电机易发热问题,使电机在-40℃至120℃宽温域保持97%以上效率,满足汽车、航天等严苛环境需求。

示范线集成AI视觉检测与数字孪生工艺调控系统,确保产品一致性达到工业级标准,良品率提升至99.2%

这条由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与德国FEAAM公司共建的“中德永磁电机联合研发中心”打造的智能示范线,已进入投产运行阶段。其产业化路径清晰明确:

2025年底实现量产,设计年产能50万台;研发团队正推进第二代产品开发,目标将厚度进一步压缩至4毫米并集成无线充电功能;已与比亚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协议,首批产品将于2026年应用于新能源物流车与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包头市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此次突破的核心载体,其发展历程体现国家战略布局。

该中心由北方稀土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共同牵头组建,是依托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稀土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与转化,致力于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动稀土资源高值化利用;此次通过共建“中德永磁电机联合研发中心”,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实现稀土盘式电机从实验室研发到智能产线落地的跨越。

中心负责人指出,示范线是构建“稀土原料-高端材料-智能装备”全产业链的创新枢纽。上游:联动白云鄂博稀土矿,建立一体化供应体系;中游: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迭代电机控制算法;下游:规划建设*检测中心,主导行业标准制定。

此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稀土永磁电机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打破国际垄断:高端稀土永磁电机长期由日欧企业主导,此次技术突破使我国成为继德国、日本后全球第三个掌握超薄轴向磁通电机技术的国家;

经济效益显著:智能产线将电机生产周期缩短60%,预计未来三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超百亿元产值;

赋能战略行业:产品可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5%-8%,并为机器人、无人机等精密装备提供核心动力。

德国电机协会专家评价称:“中国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标准优势,这一模式正在改变全球产业竞争规则。”

随着示范线在年底迈入量产阶段,我国稀土产业“以资源换技术,以技术定标准”的战略路径已然清晰。这款6毫米电机虽薄,承载的却是从稀土大国向高端制造强国转型的厚重使命——它转动的不只是4500转的转子,更是全球高端装备制造格局重构的历史齿轮。

内蒙古包头市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技术创新平台。中心聚焦稀土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与转化,致力于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动稀土资源高值化利用。此次稀土盘式电机智能示范线的建成投产,是其整合产学研资源、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显著提升了我国在高端稀土电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