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日本齿轮巨头日精株式会社与兼松商社联手,将山形大学多田隈理一郎教授团队的球形齿轮实现金属化量产,这项入选“改变世界的一百项技术”的发明,正重构机器人关节的设计逻辑。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企业同步实现突破——西安华拓科技自主研制出双旋转自由度球形齿轮,用铝合金与“赛钢”材料造出核心部件,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打破了高端关节技术的海外垄断。
从日精的量产规划到华拓的技术落地,球形齿轮的崛起绝非偶然。它直指机器人关节的核心痛点: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高自由度?
传统机器人若需实现双自由度,需将两套谐波/RV减速器组合,导致关节体积大、重量高、发热严重——这正是人形机器人难以实现拟人化动作的核心瓶颈。而球形齿轮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1、颠覆性设计
从“单轴叠加”到“多轴集成”球形齿轮通过带齿状凸起的球体与两个“鞍形齿轮”啮合,仅需两轴输入即可实现X、Y、Z三轴360°无约束旋转。这种设计带来三大突破:
·结构*紧凑:相比传统组合方案,体积减少50%以上,重量减轻30%,例如相机云台采用球形齿轮后,可从“三框架结构”简化为单一组件。
·双自由度直接输出:无需减速器叠加,直接实现正交旋转同步运动,人形机器人颈部安装后可同时完成俯仰与旋转,动作更接近人类。
·力矩密度跃升:华拓科技的金属球形齿轮传递力矩比同体积谐波减速器高40%,且发热减少60%,解决了重载场景下的散热难题。
2、制造壁垒
球形齿轮的产业化并非易事,其复杂三维曲面加工精度要求达微米级,必须依赖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这一被列为中国“卡脖子技术”的“工业母机”。日精株式会社通过定制刀具、优化数控程序,才突破金属化量产瓶颈;华拓科技则凭借自主研发的云数控系统与微型五轴机床,实现了从设计到加工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其机床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4,为技术普及奠定基础。
球形齿轮的量产并非终点,而是机器人关节技术迭代的新起点。从日本日精的“产学商”协同模式,到中国华拓的“全链条自主”路径,我们看到高端制造的竞争核心已从单一产品转向“技术研发+工艺突破+生态构建”的综合实力比拼。
对于行业而言,球形齿轮带来的不仅是自由度的提升,更是设计思维的革新——从“多组件叠加”到“一体化集成”,从“仿制跟随”到“原创突破”。随着国产企业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球形齿轮等核心部件领域的持续突破,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灵活、更智能、更具性价比的机器人产品,真正走进工业车间与寻常家庭。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