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年行程过半,夏粮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已成定局,全体农机人与广大农民一道,再次谱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尽管今年以来农机行业整体市场形势并不乐观,大数品类市场基本都到了增量天花板,运行曲线仍在下行,但是我们对于市场抬升的渴望和信心并未衰减。
长期来看,我国农机装备行业会持续向好,但发展进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个个起伏与磕碰,对全体农机人而言,既要付出博得生存的代价,又要积累实现长久发展的力量,经历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和考验。
落脚在农机企业经营上,近年来,二手机置换和以旧换新正成为农机市场消费主流,呈现出新形态,但是,能否撬动新一轮的农机消费呢?
行业内卷,内外交困
按规律,一般行业都会经历从紧缺、到扩产、再到产能过剩的三个阶段。农机装备行业亦不例外,不管是全球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正在经历着产能过剩的竞争阶段。
从全球产业视角看,全球农机装备制造行业已经形成国际巨头规模化竞争和中小企业细分市场竞争并存的局面。欧美地区形成了约翰迪尔JOHN DEERE、凯斯纽荷兰CNH、爱科AGCO、克拉斯CLAAS和赛迈道依茨SAME DEUTZ五大农机集团,日本则形成了以久保田Kubota为首的四大农机巨头。这些国际巨头建立了全球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占据了农业机械制造行业的中高端市场。其余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特色产品,与国际巨头错位发展,形成互补的发展格局。
从国内产业视角看,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处于全球行业竞争的腰部位置,品牌竞争格局仍处于塑造阶段。国内制造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以传统农机品类制造占据多数,且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仍处于突破期。受经济周期影响,我国农机市场中比重较高的传统农机如拖拉机、农用车、收获机等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造成了整体农机市场规模下降,新兴创新产品仍处于市场培育与成长期,行业升级转型特征明显。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产业过剩、核心技术贸易争端等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面临30年来*疲弱五年。专家们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仍停留在3.2%。往回看,2023年也是3.2%;往前看,预计2025年还将是3.2%。这明显低于过去一般约为4%的预期。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的说法,这将是“令人失望的10年”。
整体环境影响产业发展态势,不管是全球还是国内农机市场,都面临着消费需求趋弱、市场饱和、发展趋缓的考验。据约翰迪尔JOHN DEERE近期公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约翰迪尔的全球净销售收入下降了12%,降至152.35亿美元。考虑到整个财年前六个月的情况,迪尔的整体净销售收入下降了9%,达到274.20亿美元。
世界农机巨头业绩下滑,其他农机企业的经营业绩可想而知。对于国内农机装备企业而言,这两年的日子也不好过,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同质化竞争严重、需求减弱、产业洗牌加剧、市场增速回落明显、发展承压负荷高企等。
门槛好入,但不好闯
从根本上讲,低端和传统农机装备制造的进入门槛并不太高,尤其是常规性传统农机产品,异常丰富的国内配套资源,星罗棋布的机械部件加工企业,为整机产品组装提供了极其便捷的产业条件。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是全球工业体系*完整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品类中,中国具备525个小类的生产能力,且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完善的配套能力。
就目前国内农机装备产业分布看,以长江为界,分为南方产业集群和北方产业集群,南方产业集群以江苏、浙江等为代表,集聚了水田农机装备制造商,并且有广东省的无人机产业集群;重庆、四川小型丘陵山区机械产业集群。如:江苏苏州的水稻机、插秧机生产集群;江苏常州的柴油机生产基地和拖拉机产业集群;浙江温岭排灌用泵产业集群;重庆江津区的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广东省深圳市被称作“无人机之都”,国内90%以上的消费级无人机是在深圳制造的。北方产业集群泛指中原、西北、东北等,山东、河南、黑龙江、新疆等产业集群,以旱田机械、大中型农机及机具等为主。如:山东潍坊是全国*大的拖拉机产业集群;山东沙河镇的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河北庞口的农机配件产业集群;河北宁晋农机具产业集群等。
众所周知,产业集群的形成是链主企业*的结果,现在国内农机行业逐步形成了“整机组装+外协、外采”的模式,即多数农机企业在保留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自制原则下,将焊件、钣金加工件等定制件交由外协厂商生产,当然通用部件、标准部件采取外采形式。久而久之,不少部件外协企业就介入整机产出,同质化竞争增多。
也就是说,农机装备行业进入不难,但是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胜出,闯出个名堂来,确实要在产品、技术、品牌、营销等方方面面下足功夫,在“千军万马”中过关斩将,并非易事。
供需升级,竞争加剧
纵观国内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历程,2004年开始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启了行业超常规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伴随着国内经济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以及行业发展阶段进阶,自2015年开始,农机装备行业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增长,行业升级转型不断深入,农机化水平进入新层次。
分析农机装备行业发展现状,我们必须从两个维度予以展现:
一方面,在农机人的共同努力下,农机装备行业创新发展,不断突破,农业机械化需求得到*满足。截止到目前,国内能自主研发、制造农、林、牧、渔、农用运输、农产品加工等7个门类所需的65大类、350个中类、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产品,可全面满足用户大众化作物的机械化需求。尤其是近年来,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发展主基调,传统农机产品性能愈加成熟,升级加速,新兴品类市场供给满足程度大幅提升,高端、大型化、智能化产品国产化率迅速提升,采棉机等产品进口垄断局面被打破,产品技术更新迭代,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层出,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向供给侧管理、需求侧满足过渡的趋势明显,进口依赖产品、技术国产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令农机行业显示出蓬勃生命力。
另一方面,受行业发展周期、整体科技水平、资源匹配失衡、产品同质化等因素影响,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等供需不平衡的短板一直存在。现在,我们还有不少高端农机产品尚不能完全实现国产化(如500马力以上超大马力拖拉机、超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综合性收获后加工机械等);个别农机产品核心部件仍依赖国外进口(如打捆机D型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免耕精播机的种夹等);在不少领域技术壁垒尚打破(如CVT无级变速系统、全时驱动技术、悬浮底盘技术、青贮揉丝技术等);在核心材料的加工处理工艺上还不过关(如高端轴承可靠性工艺处理、超大发动机装配工艺等);个别零部件加工设备依赖进口(如高端加工车床等)。而与此同时,国内农机产业的中低端内卷屡见不鲜,诸如:传统农机同质化严重,供给过剩(大中拖年度产能100万台,实际需求35-40万台);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的机械过剩,其它环节不足等等。
再把时间拉近,2022年农机市场“国三升级国四”的影响仍在继续,不仅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透支,而且推高了生产成本、维修成本、使用成本以及产品销售价格。而与之不同步的是粮食价格和畜牧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削弱了用户的购买力,也导致了用户作业收益下降,新增需求严重减少。
足以看见,当下,农机市场存量竞争特征愈加明显,传统市场已经是短兵相接,营销暗战无处不在。
业绩增长,从何而来
先分析一下宏观环境。
从工业整体发展层面看,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特征,诸如,从引进型替代进入到自主型替代,从应用型研发转向基础研发,从数量型扩张转向质量型增长等。从需求角度看,我国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且国家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需求潜力巨大。
具体到行业环境。
经历了多年的进步与发展,国内农机产量、使用量、需求量全球*,主要缘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差异大,农业门类多,机械化发展空间巨大,这一先决条件是无与伦比的。《国家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达到50%以上。不管目前农机装备市场遇到怎样的困难,但是前景看好是毋庸置疑的。
于是,我们重点研究如下几个业务增长点:
*个是,大型、高端进口产品国产化。
相比汽车、工程机械,农机产品的大众识别度好像小得多。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想要在竞争中取胜,技术与产品是*核心的要素,以优质产品抢占市场“高地”至关重要。因此,完成大型、高端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将迎来巨大的商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国产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玉米籽粒收获机国产化也正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第二个是,丘陵、山地特需机型产出。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达6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成左右,是我国粮油糖作物及薯类、果桑茶麻、蔬菜、青饲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而无机适用、无好机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国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小型机具发展,将成为农机行业成长的新的增长点。
第三个是,存量产品更新置换。
据《2022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06亿千瓦。拖拉机拥有量2144.07万台、配套农具4029.14万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同比分别增长12.47%、4.24%,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同比增长9.65%。粮食作物生产机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分别达到173.11万台、63.80万台、98.79万台,同比分别增长6.39%、4.49%、2.56%。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等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相继投入农业生产,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拥有量达到13.07万架,同比增长33.48%。加之,今年246亿的农机购置补贴、5亿元的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促使巨大的市场保有农机快速进入梯次更新通道,进而形成了市场的稳定力量和增长点。
按照阿尔巴德定理,市场是围绕着需求转动的。
不管农机产品更新能否撬动市场消费,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产品力决定企业成败,把功夫下在产品创新上永远错不了。更新农机产品用户都是老用户,他们在进行以旧换新时必须认同,新的农机产品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换种说法,不管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都要求农机企业要创新,不仅要推动产品的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而且要在可靠性、适用性、差异性上实现跃升,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你觉得呢?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