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稀土价格的过快增长引起业内忧虑


       一、稀土市场回暖,价格暴涨   稀土涨价了!从2005年下半年,一直低迷的稀土市场突然开始活跃起来,似乎一夜之间,原本只卖黄土价钱的稀土,变成了黄金。无论从稀 土精矿、碳酸稀土到氧化钕、氧化镨、氧化铽、氧化镝还是金属均出现大幅度“反弹”,价格涨幅来势之猛,振幅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种形势下,稀土企业对 稀土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了反应,纷纷调高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入今年以来,国内稀土价格仍然一涨再涨,截止到2006年7月中旬,氧化钕从2004年底的 4.8万元/吨,提高到13万元/吨,每吨上涨了8万多元,涨幅近3倍。已经接近历史*好水平,这是人们在以前难以想象的高位,部分稀土金属也是水涨船 高,稀土产品价格一路狂飙,无异于给低迷多时的稀土行业以及稀土生产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二、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目前的市场走向来看,部分稀土产品的价格仍在上涨。此次稀土涨价虽然出乎大家预料,但却在情理之中。从我国稀土发展史来看,稀土价格 的波动总是有一定的周期性。从稀土市场所经历的几个大起大落的规律来看,稀土市场每一个波动周期一般为4~7年。*个波峰出现在1985年~1989年 6月,当时为我国稀土工业快速发展和产品价格上升期,时间为4.5年;从1989年6月~1993年底由于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我国稀土产业步入*个低 谷,此时稀土产品积压,价格下滑,时间也是4.5年;第二个波峰是从1994年~1998年的上半年,这期间我国稀土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时间还是4.5年;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的稀土市场进入了第二个低谷,这次时间比较长,到2005年,已经走过7个年头。虽然稀土市场在2000年曾出 现过好转,但那不过是暂时的,2001年又转入了低谷,因此说2000年只不过是低迷线上的一个拐点。   专家一般把氧化钕价格变化作为稀土市场的晴雨表。稀土市场一般把氧化钕价格走势划分为三个阶段:8万元/吨以上为高峰期,5~8万元 /吨为稳定期,5万元/吨以下为低迷期。2004年以氧化钕已经跌破5万元/吨整数关口,已降至历史的*低点,生产厂家几乎亏本,无法正常维持生产。然而 这种状况实际上是对稀土产品价格上涨的巨大潜在支持,因此,从2005年开始氧化钕贴水后开始回升,并开始持续走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涨价成因分析   稀土价格变化有规律可循。首先是供求关系。稀土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市场供应和需求等基本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即任何减少供应或增加消费的经济因素,将导致价格上涨;反之,任何增加供应或减少商品消费的因素,将导致库存增加、价格下跌。   其次是经济周期。稀土价格变动还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稀土价格都随着波动出现价格上涨和下降现象。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些非供求因素也对稀土产品价格的变化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使稀土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料。  此次稀土价格上扬,笔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日趋平稳的作用,也有其自身内在调整、价格合理回归的因素,同时还有国内外其他因素的影响。   1.政策层面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改变市场走势,抑制稀土价格低迷起到了重要作用。  (1)2005年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从5月1日起,取消稀土金属、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类产品的出口退税。  (2)2005年4月2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决定自5月19日起,将稀土原料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3)2005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稀土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限制稀土矿开采、冶炼项目和离子型稀土矿原矿池浸 工艺项目;淘汰未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无采矿许可证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等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矿山采选项目和未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 建设的钨、锡、锑、离子型稀土冶炼项目及钨加工(含硬质合金)项目。  (4)2005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门等七部委公布《严格稀土等高耗能、资源性产品出口》通知。  (5)2005年12月30日商务部规定2006年稀土出口配额总量为4.5万吨。  (6)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4月下发通知。通知指出,自通知下发之日起,全国停发稀土矿采矿许可证。明确了2006年稀土矿总量控制指标,其中全国稀土氧化物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中重稀土为8320吨,轻稀土为78200吨。   在此期间,国家发改委多次明确:今后稀土矿山开采和冶炼分离项目无论大小,均由国家主管部门核准;不再批准新建、扩建稀土矿山和冶炼分 离项目;国家将加强对稀土产品出口的总量控制和产品结构调整,防止一些国家大量进口我国稀土产品作为战略资源储备;禁止稀土矿产品、稀土初级产品及低附加 值产品出口;限制镨、钕、镝、铽等战略性稀土元素出口;鼓励稀土深加工及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出口;将建立国家稀土储备制度,根据国家安全和市场的需要,对具 有战略意义的稀土产品进行收储;明确今后将进一步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淘汰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的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三废排放量;强调加强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开发高效清洁生产工艺,降低“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对新上稀土生产项目,要严格进行环保验 收,环保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验收;提出对现有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企业要予以关闭;鼓励开展清洁生产的绿色冶炼工艺研究和推 广工作等。   2.国民经济影响   近年来,拉动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导产业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稀土产业也不例外.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启 动。主要表现在一批高增长行业的形成,一方面IT产业、电子通信产业以及汽车产业、住房等的快速发展,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从“吃穿”向“住行”升级;另 一方面手机、数码家电等中*家用电子产品,代表了居民日常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这股增长力量不断加强,并迅速传递到中游制造业环节,以及上游的能源、原 材料、运输等基础设施环节。  从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达到10.9%,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0.9%。国内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升值趋势,贸易盈余和外汇存款的超乎预料的增长和境外资金的大量涌入也明显地给低迷多时的稀土产业带来了机遇。   3.国际市场影响   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稀土价格的走势。从目前国际环境看,各国对资源越来越重视,全球都意识到资源越来越紧缺、越来越 重要。目前,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在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上正面临突破,诸如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光子材料、信息材料、能源转换和储能材料、生态环境 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材料的分子、原子设计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发展功能材料技术正成为这些国家强化其经济及军事优势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作为高科技 和新技术原料的稀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战略资源,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加紧对这些元素的大量储备。日本政府日前表示将提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规划”。该 规划计划,除了储备原来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储备的稀有金属等战略物质,还将储备铂、铟以及稀土等稀有金属作为必须储备的战略物质,以防止因这些稀有金属的短 缺影响日本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2006年3~4月间,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组织了由稀有金属供应商、稀有金属用户等产业界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等参加 的研讨会,共同研究确保钒、铬、锰、钴、镍、钼、铂、银、铜、钨、铟以及稀土等31种稀有矿物资源稳定供应的对策。   2002年以前,购买我国稀土产品的国家还只是集中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到了2003年购买我国稀土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56个,而到2004年,购买我国稀土产品的国家已经达到74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对稀土金属需求旺势不减。 2005年美国未进行稀土开采,稀土进口依赖程度100%。美国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光纤、激光、氧化传感器、荧光灯、彩电、电子温度 计、X射线增感屏用荧光材料、颜料、超导材料及其他应用对稀土氧化物及其他稀土化合物需求的持续增长,将促使其国内对稀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2005年美 国稀土消费结构见图1。   日本稀土进口总量80%以上来自中国。2004年日本向中国进口了26762吨的精炼稀土产品,较2003年增长1057吨,同时还利 用进口的稀土原料冶炼了6015吨的精炼稀土产品,其中永磁材料产量达到8470吨,较2003年增长2394吨。预计未来在日本政府提出“国家能源资源 战略规划”的背景下,日本对我国稀土资源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   4.国内稀土应用快速增长因素   内需增加对稀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从2004年以来,我国稀土应用量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8%,2004年国内应用 量为3.34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1.85万吨,年增长55.39%,2005年国内稀土应用增长更快,稀土应用量达到5.19万吨(见表1),应用 量已经接近当年稀土产量的一半,与“九五”末相比,增长了170%。全球10万吨稀土约有二分之一在中国消费。   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科技的投入是中国稀土需求增长的基本原因。作为新技术和功能材料的主要原料,稀土与电子信息产业关系密切。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4f层电子结构及独特的光、电、磁性质,成为光、电、磁等新型功能材料的核心。   稀土*大的终端用户是电子信息产业。稀土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稀土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如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荧光材料、稀 土陶瓷材料、稀土光学材料、稀土磁致伸缩材料、稀土光电转换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等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