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山西工业将提质增速

  
    2006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实现利税增长10%,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上年水平。

    关键词:改造提升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省煤炭、电力、焦炭、冶金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医药工业、轻工食品等所占比重却很小,一旦能源和原材料市场发生大的变化,将对我省产生较大冲击。因此,未来5年,工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2005年,四大产业增加值约14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2%。通过资源整合、改革重组、技术改造等途径,做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拓展这四大产业是我省2006年的工作中心。 

    煤炭工业  在昨天结束的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省经委提出:2006年,要积极推进以阳泉煤业、潞安矿业、晋城无烟煤三个集团公司为核心的区域性集团公司的组建工作。推进矿井标准化改造和以综采、壁式开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把资源平均回收率提高到60%,生产矿井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0%。积极开展煤层气的工业性开发,搞好洗煤、型煤、水煤浆技术和产品的
推广应用,研究开发和推广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延伸产业链。 

    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是“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2010年,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基地煤炭产量达5.8亿吨;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数量减少70%,30万吨/年以上矿井煤炭产量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全省煤炭洗选比重达到70%以上;全省煤炭企业矿井采区回采率,薄煤层达到85%以上、中厚煤层达到80%以上、厚煤层达到75%以上;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和大型煤矿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到2010年,全省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7亿吨左右,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 

    冶金工业  2006年,重点抓好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二期建设、长钢180万吨H型钢、安泰120万吨H型钢、山西鲁能晋北铝业有限公司100万吨氧化铝等项目的建设,力争提前达产达效。推进闻喜银光镁业、广灵精华镁业、稷山华宇镁业、晋阳煤焦集团、山西精美合金、太原同翔等企业镁合金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形成12万吨镁合金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镁合金延伸加工。力争阳煤80万吨氧化铝、同德铝业80万吨氧化铝项目取得国家核准,开工建设。加快首钢重组宇晋、同煤重组同嘉后改造项目的启动工作。 

    到2010年,全省粗钢产能3000万吨(其中:不锈钢产能300万吨)、钢材产能2800万吨,氧化铝产能560万吨,电解铝保持目前100万吨生产能力,原镁产能50万吨,镁合金产能30万吨;精铜产能20万吨,不锈钢制品60万吨,铝深加工产品60万吨,镁合金深加工产品10万吨,锌合金及深加工产品10万吨。重点钢铁、电解铝企业废气排放量要在目前规定排放容量的基础上降低30%,废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固废尽可能得到综合利用。冶金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左右。把我省以不锈钢和铝镁合金为主的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培育成*具竞争力的产业。 

    焦化工业  坚持“控制产能、淘汰落后、综合利用、化产回收、保护环境、联合重组、优化布局、提高素质”是我省焦化工业的指导方针;走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集团化和信息化的循环经济是我省焦化工业的路子。2006年,我省要淘汰关闭落后和违规建设的焦化项目70个,生产能力1500万吨以上;全省范围内禁止违规新建焦炉;目前经省政府确认保留的99个已建成的焦化项目中,50%以上建成完善化产回收设施和环保设施,争取30%以上焦化项目验收合格并领取排污许可证和焦化项目投产运行许可证。狠抓焦化行业化产回收加工设施的建设,推动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延伸焦化产业链,促进焦化产业素质提升。 

    到2010年,全省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000万吨,焦炭产能控制在1.2亿吨以下;着力抓好化产回收及深加工和环境污染治理两大任务,所有大机焦全部实现化产回收,全部建立环保设施,实现焦炉煤气零排空;建设吕梁、临汾两大焦化基地,孝义、汾阳、洪洞、清徐、河津、介休、灵石、潞城等八大焦化工业园和山焦、安泰、阳光等3个焦炭生产能力300万吨左右的龙头企业,培育山西焦煤集团和山西焦炭集团两个千万吨以上控制力的焦化集团,推进焦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焦化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左右。 

    电力工业  “上新上大”与“关小改旧”并举、发展新型电力与保护环境并重是我省发展电力工业的原则。力争2006年年底前省内自用电力项目各投运一台,外送电项目大同二电厂的第二台机组和王曲电厂的*台机组投运,围绕煤矸石、洗中煤的消化,依托大型矿井及配套洗煤厂,建设一批煤矸石、洗中煤综合利用电厂,进行热电联产,形成煤矸石、洗中煤就地消化、矿区集中供热、企业用电自备的“三赢”格局。 

    2010年年底,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左右;新建火电机组采用中水、矿井水比例达到80%以上;发电机组厂用电率平均值降到8%以下,电网网损降至1.2%以下,全省发电煤耗平均值降至标准煤360g/kwh以下。电力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60亿元左右。

    关键词:新支柱产业

    据介绍,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医药工业在我省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2006年,我省要通过产业引导、联合重组、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等途径,加快培育和发展,使其尽快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改变我省支柱产业过于单一的状况。

    煤化工业  记者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2006年,我省要组织召开煤化工国际论坛,形成一种声势和氛围。要重点推进三维新增3万吨丁二醇、天脊集团年产13万吨苯胺和4060尿素、丰喜肥业10万吨甲醇、大化集团8万吨粗苯加氢精制等17个项目的投产或部分投产,太化集团年产5万吨已二酸、榆化公司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等30个在建项目工程进展和一批新项目的开工建设。焦化行业要力争推动2项共60万吨焦油加工、2项共40万吨粗苯精制、5项共100万吨焦炉气制甲醇项目开工建设,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 

    2010年,力争全省煤化工产业高浓度化肥总产量达1000万吨;甲醇450万吨,其中焦炉煤气制甲醇360万吨,甲醇下游产品加工能力300万吨;煤焦油加工能力255万吨,煤制合成油品实现产业化;培育发展11户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化工骨干企业。以煤化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发展主线,形成山西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煤化工特色品牌,实现我省由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的转变。煤化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左右。 

    装备制造业  2006年,我省要成立山西省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领导组,启动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工程,要力争华宇重汽、中信机电载重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依托山西青特汽车有限公司、长治清化机械厂、卓里集团公司等企业,加快特种车、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以太重集团煤机公司为依托,继续整合优势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集中资金大力扶持,提升我省煤机成套设备、系列设备制造能力。积极推进太重清洁型煤炭深加工设备、干熄焦装置专用提升机、大齿重型汽车变速箱扩产等30个项目竣工投产。到2010年,形成一批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 

    材料工业  依托我省丰富的矿产资源,鼓励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大力发展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材料、耐火材料和高岭土材料以及高性能的陶瓷和纤维材料。2006年,要在全省规划布局和重点支持若干个材料工业园区,如运城磁材、朔州陶瓷、阳泉磁材和耐火材料等。支持企业开发化学建材、中*卫生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以及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 

    医药工业  2006年,重点抓好山西威奇达药业阿维菌素、山西亚宝药业风陵渡工业园二期等25个项目的投产,推进山西博康药业年产1000万支复方头孢类抗生素、山西太行药业中药提取二期工程等27个在建项目工程进展和一批新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大同、太原、晋中、运城、长治、侯马等六大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经典国药及现代中药、现代医药物流为特色的山西医药生产流通体系。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左右。 

    关键词:大企业 

    今后,我省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方阵”的目标,着力培育太钢、焦煤等8户具有较强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安泰、长钢、中铝山西公司等20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煤气化、三维、华宇重汽等30户左右具有较强发展潜力、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组成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舰队,*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