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安徽新材料产业发展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一面薄薄的玻璃,既能发电又可显示,正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看来,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一直都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

“当前,安徽材料新质生产力培育正迎来战略、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叠加机遇,安徽新材料产业发展厚积薄发、大有可为。”在9月16日举办的“科技*金融赋能”2025徽商科技创新发展交流会上,彭寿围绕新材料产业国家战略布局与前沿趋势、安徽产业发展机遇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

从基础支撑到战略*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功能及改进后性能提高或新功能的材料,涵盖先进基础材料、战略支撑材料、战略保障材料和战略*材料四大类别。

彭寿介绍,先进基础材料具备“量大面广”特征,工业领域门类占比达63.4%,不仅支撑建筑业、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等国计民生产业,还加速向关键制造领域和新兴产业拓展。

战略支撑材料是新型显示、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的关键环节;战略保障材料则保障“两机”装备、大飞机、战略武器等国防装备和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等重大工程的战略安全。

*引人注目的是战略*材料。“21世纪诺贝尔奖的本质之一,就是材料引导。”彭寿表示,新材料是持续推动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国始终把新材料放在国家战略领域首位,从‘两弹一星’到历次‘五年计划’,新材料一直都是战略发展重点。”彭寿强调,当前全球加速迈向全面智能化时代,智能革命、信息革命、生物革命、能源革命正推动新材料加速变革。如今,材料研发正经历“范式变革”、材料性能面临“需求变革”、材料制备出现“场景变革”。这些变革共同推动新材料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其中,新型显示、能源动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交通装备等成为材料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点领域。

智能化AI时代,显示无处不在,而新型显示材料则是显示技术发展的核心。他透露,我国新型显示材料产业规模已超3000亿元,整体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已形成“四大”新型显示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信息显示玻璃,已成为我国新型显示材料的一张“创新名片”。

如今,新能源材料是能源动力技术迭代发展的核心。其中,薄膜发电玻璃成为新一代光伏发电材料,兼具弱光发电、低碳环保与美学特性,更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应用,是“好房子”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集成电路领域,彭寿给出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材料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环节,集成电路材料780亿美元市场规模撬动3.7万亿美元电子工业市场。其中,AI前沿光电子玻璃是先进半导体材料发展重点方向。

交通装备对新材料的战略需求同样迫切。

“材料是交通装备轻量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彭寿表示,非金属材料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等)综合减重、成本、工艺优势,不仅对交通装备使用性能产生影响,更在加速重构装备制造工艺和全供应链格局。

他分享了一组数据:据波音公司测算,客机质量每减轻1kg,飞机在使用期限内可节省2200美元。我国商用大飞机、新能源飞机设计方案中碳纤维复材占比达50%。“基于中国商飞市场预测,未来20年我国商用飞机市场空间约9000架,对应4.4万吨航空复合材料需求和4000亿元市场规模。”

同时,轻量化材料也正加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2025年到2035年我国汽车轻量化系数要逐步降低到25%,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轻量化材料的重要增长极。”彭寿透露,轻量化材料还持续向低空经济领域拓展,需要解决材料“能用”“好用”“多用”问题。

安徽材料新质生产力培育正当时

彭寿强调,安徽材料产业正迎来战略、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叠加机遇。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下游市场,尤其是新能源全国占比超60%。”彭寿表示,这些均为安徽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重大市场机遇。此外,安徽的“芯屏汽合”“新三样”现代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支撑,加上“天下徽商一家人”的人才与资源优势,安徽新材料产业发展“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面对新发展形势,彭寿建议安徽在加快“七个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下,传承“徽商精神”、紧抓“战略机遇”、打造“材料名省”,具体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聚焦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上,面向“十五五”、2035,谋划布局《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战略设计上,“全省一盘棋”总体目标统领下,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城市产业设计,以点带面;战略方案上,聚焦创新能力建设、企业招引培育、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专项实施方案,分工推进、重点突破、落地见效。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强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因地制宜,重点是因资源链、供应链、区域链发展产业。

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强化平台建设。要加快构建国家战略平台、区域创新平台、数字创新平台梯级平台体系,锚定打造全国材料领域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加快动力变革和赛道转换。

四是聚焦要素支撑,强化生态培育。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多链融合。

材料创造美好世界,创新*美好未来。彭寿认为,站在新的起点,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为核心、以资本为支撑,安徽必将在江淮大地创造更多“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新奇迹!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