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贵州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贵阳遵义福泉三足鼎立

新材料主要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六大领域。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定性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既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核心。

  加快培育和发展贵州新材料产业,对于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原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省依托丰富的资源基础,新材料产业呈特色化发展,已形成贵阳、遵义和福泉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现状总产值销售收入增速超过全国平均

  贵州依托丰富的资源基础,新材料产业呈特色化发展,目前已形成贵阳、遵义和福泉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省经信委提供数据显示:2011年,贵州新材料产业总产值46.22亿元,销售收入45.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8%、37.70%,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约5个百分点。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产品10个。

  新材料中,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产值占12.58%、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占41.56%、先进高分子材料占11.1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占33.98%、高性能复合材料占0.20%、前沿新材料占0.56%。

 优势政策资源技术配套齐全

  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新材料产业,国家和我省相继出台“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我省提出到“十二五”末,矿产资源就地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氧化铝和电解铝精深加工转化率超过80%,形成4个煤电钢一体化产业聚集区,7个现代化大型煤化工产业聚集区,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带来历史机遇。

  能源及资源优势,我省境内煤炭资源保有储量471亿吨。2011年,我省发电量1359亿千瓦时、原煤产量1.4亿吨,电力和煤炭自给有余,为发展新材料产业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我省已查明资源储量数位居全国前5位的矿产达28种。磷、铝土等矿产资源量大质优、分布集中,保有资源总量分别为34.4亿吨和6.3亿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和20%。在锑、锰、硫铁矿、稀土、重晶石等矿产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为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

  技术及产业链优势,我省新材料领域拥有5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磷、铝、海绵钛、特殊钢、反渗透膜、钡盐等领域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领域拥有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具备一定产业关联发展的基础,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潜在的市场空间。

  另外,我省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快提升,部分核心技术获得突破。自主开发的湿法磷酸净化、新型高强度铝合金、反渗透膜等技术水平达到国内*水平;电子级高纯钛、复合改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高速重载机车EA4T车轴钢等新材料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这一系列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原材料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需求强劲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需要高性能铝合金、钛合金、膜材料及电池材料等一系列新材料来支撑。

  省经信委预测,“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需求强劲: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15年需要能量型动力电池模块150亿瓦时/年、功率型30亿瓦时/年、电池隔膜1亿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000吨/年、正极材料1万吨/年,需要铝合金板材约17万吨/年。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仅轨道交通需要大规格铝合金型材4万吨/年。到2020年,大型客机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要高性能铝材10万吨/年。

  在节能环保领域,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1200亿元/年;火电烟气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需求将达到40亿元/年;水处理膜材料等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

  基于这一良好的历史机遇,2012-2014年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且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增长速度稳步提高。预计在2014年,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突破16200亿元。

  当前,我省正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全省新材料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统计的34家新材料企业中,10家企业的新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全省共有18种产品还未形成产业化,这些产品都将相继投产。

  省经信委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占全国的比例达到5%。

  对策落实优惠政策引进培育企业增强产业配套

  如何推进全省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省经信委认为主要从几个方面采取扎实有效措施:

  千方百计实现与新材料领域的国际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目前,世界著名材料企业加快了产业国际转移的步伐,中国已成为国际新材料巨头产业转移的重要对象。贵州需要抢抓机会,结合贵州原材料优势和产业基础,研究相关国际大企业的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国际大公司中新材料企业的对接,争取以贸易合作、技术合作、投资合作等形式,尽快实现与国际新材料产业的接轨。

  大力实施专项招商和定点招商。以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围绕新材料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实施专项招商,落实配套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和培育新材料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引导相关新材料研发、下游应用和设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建立产业联盟。集中人才、资金等资源,支持形成从材料到设备、从技术到工艺、从研发到应用、从关键设备及配套材料到整条生产线及供应链的新材料产业联合创新发展。

  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扶持,引导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切实避免盲目上马和重复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合理布局。加大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中审批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加快项目建设力度,促使项目早日投产增效。

  亮点贵阳遵义黔南安顺铜仁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贵州新材料产业在空间上的区域分工体系开始逐步形成,贵阳、遵义、黔南、安顺、铜仁等地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材料产业正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2011年,各市州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贵阳占44.92%,遵义占22.18%,黔南州占14.69%,安顺占10.82%,铜仁占7.39%。

  贵阳市依托贵阳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贵阳修文(扎佐)新材料园等聚集区,大力推动高性能铝合金、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高强度石油压裂支撑剂、高性能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组件、锂离子电池材料、磷精细化工系列等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遵义市依托新材料产业坪桥基地、红花岗区湘江工业园区、遵义和平工业园区及钛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围绕钛、铝、锰、硅、镍、钼等产业和原料优势,大力实施高纯钛及钛合金、高纯电解金属锰、特种钢绳等新材料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去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10亿元。

  黔南州依托福泉市磷化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围绕磷及磷矿伴生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电子级氟化氢、电子级磷酸、电子级三氯氧磷、高纯黄磷、高纯四氟化硅、高纯无水氟化氢、精碘等新材料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铜仁市依托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松桃工业园,大力推动锰酸锂及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专用型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分析推动产业链横向扩散纵向延伸集群发展

  新材料产业依赖于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延伸产业链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省经信委分析,我省新材料产业的上游产业大多是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包括煤、磷、钢、铝、钛等。省内下游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有色、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结合上下游基础,贵州有条件从材料本身生产和材料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环节予以推动。通过推动产业链横向扩散,纵向延伸,降低成本,实现集群发展,提高产业成龙配套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针对磷矿中主要的磷资源,首先从热法路线发展超纯低砷黄磷、制备氯化物、氯氧化物、硫化物、有机磷化合物,进一步可制成农药、染料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其次从湿法路线通过酸与磷矿反应制得粗酸,再经过净化工艺,制得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的磷酸,以此为原料发展对应的磷酸盐产品;然后磷矿伴生的氟、碘、钼、镍、钒、稀土元素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工艺分别进行回收,发展高附加值的功能化学品。

  铝及铝合金新材料产业链,从铝土矿通过冶炼工艺,得到铝锭再进行合金化、铸造、热处理、形变等加工技术获得高强度铝合金;采用精铝、铝盐通过提纯工艺可制备高纯氧化铝等高端产品。高强度铝合金、高纯氧化铝等可为航空航天及民用产品提供原料。

  钛及钛合金新材料产业链,以富钛料为基础,引入氯气,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可得到高纯钛,钛酸钡等钛化学品,钛板、管、棒、丝及锻件等新材料产品,可为航空航天等提供加工原料。

  支撑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正在实施

  随着一批重大新材料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或正在实施中,为全省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000万片2英寸蓝宝石衬底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