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赤峰经济开发区跃上循环经济的大舞台

  近日,一则来自首都北京的喜讯传遍了红山大地,赤峰经济开发区红山园区成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并获得首批启动资金2000万元,这样的示范试点园区全国共有22家,自治区唯此一家。

  赤峰经济开发区红山园区到今年4月建园整10年,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已建成1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5家,安排就业2万余人,2007年荣获“环渤海省级园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园区”称号,2009年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区”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比作一个发动机的核心轴承”,园区管委会主任崔振龙对记者说:“企业小循环是轴承的内圈,园区大循环是轴承的外圈,科技创新是它的滚动体,管理者的服务是这个轴承的保持架。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是它输出的动力,它使得红山经济的快车动力十足而又平稳快速。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工人就业,保障就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企业小循环:废水烟气都是宝

  10月8日,记者来到金剑铜业的生产车间,在企业的生产线上,外地运来的铜精粉依次被冶炼加工成粗铜、阳极铜、阴极铜。烟气经过回收被制成硫酸,炉渣和烟灰经过二次提炼,能产出铁、金、银等金属。冶炼烟气从烟道排出时温度达1200摄氏度,而进入制酸系统前需要降到380度,为了利用这一温差,企业安装了一套6000千瓦的发电机组,全部用于企业生产。投资2.5亿元的三套制酸装置,每年将冶炼烟气制成50万吨硫酸。公司副经理郝建伟算了一笔账:企业每年可以从烟尘、水渣、熔炼渣中提炼出7500吨铜粉、14万吨铁粉,价值5亿多元。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发电和采暖等综合利用项目每年产值10亿元,企业依靠“小循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效益的增加有赖于企业对技术改造的投入,金剑铜业投资4.8亿元引进澳大利亚专利技术,建起一套奥斯麦特顶吹浸没式熔炼炉装置,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生产能力提高了35%。

  现在,在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工艺和工艺流程,内部挖潜做法已成为各家企业的共识。中色锌业公司每年产生高浸渣13.5万吨,可回收锌、银、金0.3万吨;净液渣5.23万吨,可回收电解铜、锌等2.23万吨;锌浮渣、焙沙1.85万吨,可提炼锌粉1万吨。

  园区大循环:构建立体化的产业链

  “现在园区已逐步建起循环经济立体化的产业链”,红山园区管委会主任崔振龙对记者说:“以中色锌业、京能能源、金剑铜业等为重点企业,以京能废渣砖厂、京环陶粒等为组链、延链企业,以各畜牧加工企业、机械加工企业,东旭矿渣粉磨公司、鑫海节能建材等为关联企业。”

  在鑫海节能建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一种能在水上漂的环保砖,只见工人们把坚固的环保砖扔进水池,不一会它就浮在水面上。据公司经理王荣介绍,这种砖实际上是以园区内煤矸石电厂的粉煤灰、金剑铜业的脱硫石膏等废料为原料,经搅拌、发泡、成型等工艺制成的加气混凝土。这种“水上漂”是目前国内*轻的砖块,质量轻、保温好、不燃烧,广泛用于工业、民用建筑中。

  如今,红山园区已形成了四条主产业链: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炉渣建材;铜锌冶炼烟气制酸;铜锌冶炼废渣有价金属提炼;铜冶炼炉汽余热供热。重点企业如产业链的基点,组链、延链企业以它产生的废气、渣、热、烟、灰等作为原料生产产品向外辐射,关联企业在不同的位置参与到循环链当中来,各基点之间,组链、延链企业之间亦形成链条关系,形成一个不断运动、不断成长、不断扩张、相互作用的立体网络。京能能源为中色锌业供电、供热,中色锌业产生的锅炉废气变成脱硫石膏供应给坤圣脱硫石膏板厂、鑫海节能建材、京能废渣砖厂等企业,这些企业生产出石膏板、免烧砖、加气砌块等建筑材料,可用于其他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色锌业将污水排往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成中水提供给京能能源用于生产;中色锌业将产生的锌浮渣经加工处理为硅酸盐渣提供给东旭粉磨站,东旭粉磨站将这些废渣变成水泥提供给鑫海建材、京能废渣砖厂,这些企业会生产出免烧砖和加气砌块……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