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汽车技术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未来5—15年汽车市场发展的新要求。
推进全面电动化进程
推动节能技术突破
据记者了解,在2016年和2020年,我国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1.0》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从技术路线、产品技术标准、市场销量等关键领域提出具体要求,对新能源车进入消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与前两版技术路线图相比,《路线图3.0》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明确了哪些新方向?
针对新能源车
《路线图3.0》提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进程,到2040年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将达80%以上。
针对传统燃油车
《路线图3.0》明确要求,到203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实现全面混动化;到2040年,含内燃机乘用车销量在乘用车新车销量中的比例仍将有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介绍,汽车节能技术将向动力来源多元化、能源效率*大化、控制方式智能化方向发展。高效动力系统迭代升级将推动热效率进一步突破,混动专用发动机*高热效率可达48%。预计到2040年,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每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量将降至3.5升,燃油消耗明显降低。
记者注意到
《路线图3.0》新增了一项关键指标
乘用车和商用车平均碳排放强度
能耗与排放
到2040年,乘用车平均碳排放强度须较2024年下降60%。
据了解,这是业内*设立明确的碳排放下降目标。该指标采用热值折算法,将电力消耗折算为碳排放量,对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的评价不再仅关注电耗或油耗,而是进行综合评价。
无人驾驶落地加速
2040年L4级智驾全面普及
《路线图3.0》显示,未来5—1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市场化发展快车道
《路线图3.0》提出,预计基于人工智能的端到端架构和支持模仿、强化学习的数据闭环将成为智能驾驶主流解决方案,并将进一步实现可解释、可进化,叠加可实现全方位情境感知和跨生态全局交互的全面认知智能座舱,汽车将转型为“智能移动空间”。同时,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技术日益成熟,网联协同应用场景沿着“辅助信息交互—协同感知—协同决策控制”的路径纵深发展,场景覆盖度、安全可靠性不断提升,与单车智能协同支撑无人驾驶大规模安全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市场份额达62.58%。
对此《路线图3.0》提出
👉预计2030年,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乘用车在新车中全面普及,具备L4级功能的自动驾驶营运车辆新车销量实现十万辆级;
👉2035年具备L4级功能的自动驾驶营运车辆新车销量实现百万辆级规模;
👉到2040年,L4级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车中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
L4级自动驾驶属于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可完成复杂驾驶任务,无需驾驶员持续监控。
L5级自动驾驶是自动驾驶*高等级,达到这一标准的车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车辆可实现完全自主行驶。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卢克林表示,在《路线图3.0》推动下,新能源车占比与智驾等级提升将进一步加速,预计2028年后消费市场将进入“智驾刚需”阶段。消费者购车决策将从“马力+品牌”转向“算力+数据”,L3级自动驾驶将成为车辆智能化分水岭。未来,二手车保值率将与软件版本挂钩,不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辆价值可能显著下降。
瞄准当下用车痛点
安全成准入门槛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路线图3.0》提出,推动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交通体系朝着零事故、零伤亡、高效率发展。
根据《路线图3.0》相关要求:
👉到2035年,汽车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较2025年提升40%以上;
👉到2040年,汽车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较2025年提升60%以上。
苏商银河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将“零事故”写入顶层设计,等于把安全从“技术卖点”升级为“产品准入”。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和技术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运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路线图3.0》提出,未来5—15年,共性支撑技术将向智能化、集成化、跨域融合转型。智能底盘将向着形态多元化、部件线控化、控制智能化的方向升级,电子电气架构向功能架构集中化、硬件架构模块化、软件架构服务化方向发展,汽车芯片技术将朝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方向演进,车用操作系统将向一体化融合迈进,支撑形成开源开放、软硬芯垂直整合的生态体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化进程,既受技术发展水平制约,更依赖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消费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要素。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