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渠道进入人体内与多种器官亲和,从而对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效应,被列为五大重金属污染物之首。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于洪文、王娜娜等研究人员在水体铅污染净化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工业与工程化学研究》。
研究表明,铅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为0.16mg/L,自来水中可接受的铅*大浓度仅为0.05mg/L。因此,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的铅,降低水体铅污染程度显得尤为重要。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通过一种简单、绿色的方法成功开发制备了具有海绵结构的黄原酸化硫脲壳聚糖吸附材料,并在污染水体铅的吸附净化研究中取得成功。
研究表明,该材料对铅离子具有*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饱和吸附量可达到188.04mg/g,对于浓度在200ppm以内的含铅废水,其对铅离子的去除率在1小时以内可达到90%以上。此外,由于该材料呈三维的立体结构,极易实现其与废水的快速分离,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实际应用于固定床等水体污染吸附净化反应装置。 该成果目前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