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产品往往仿制形状容易,但掌握核心技术很难。下面我们以粉末冶金烧结青铜含油轴承为例,详细说明掌握粉末冶金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烧结青铜含油轴承出现于1908年的德国专利DRP 218887,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E.G.Gilson成功地使之制品化,并于1916年获得了美国专利。在1930年前后,美国汽车工业发展时期,首先由克莱斯勒公司使之正式产业化,商品名称为Oilite ,并用于汽车发动机中。
日本的烧结青铜含油轴承的正式工业生产起始于1950年左右。1952年日本烧结青铜含油轴承的产量只有90 t.当时,曾将日本生产的青铜含油轴承的质量与美国的*产品进行过对比,见表1。其中的青铜含油轴承A、B为日本产品,C为美国产品。从表列数据比较来看,化学组成、密度大体上相同,从含油率与压溃强度来看,日本产品总有一项指标和美国产品有较大的差距,如A的压溃强度与C相近,但含油率低于C,B的含油率与C相近,但压溃强度远低于C。可是A与B的运转性能,即pv值都只有美国产品C的2/3~1/2。
表1 日本与美国销售的青铜含油轴承的性能检测结果
即使是按照现行的美国MPIF标准35,当时日本的市售产品除pv值外也都是合格的,而一般在产品出厂检验时,并不测试pv值。
为研究当时日本烧结青铜含油轴承生产中存在的产品质量和性能提高问题,渡边亻光 尚教授经6年(1952-1958年)苦心研究,终于掌握了控制烧结青铜含油轴承制造技术的核心枝术-含油孔隙形成机理,为日本烧结金属含油轴承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详细情况,请参阅韩凤麟,贾成厂编著《烧结金属含油轴承-原理、设计、制造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
这个事例表明,对于像含油轴承这类形状比较简单的产品,仿制形状容易,要使产品的使用性能全面达到世界市场上*产品的水平,绝非易事.因此,对待方向产品,切忌“浅尝辄止”,应知“根深才能叶茂”。
(编者按:本文主要整理自韩凤麟教授在厦门会议上的专题报告)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