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警惕全球采购中遭遇“李鬼”

    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增势缓慢,汽车厂商纷纷加速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在汽车全球化生产的情况下,许多汽车厂家为了保证整车质量和降低成本,开始实施零部件全球采购战略,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敞开了大门;另一方面,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两面受挤的“汉堡包”环境中生存,国内零部件供应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想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拓展海外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必然。据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承接2005年出口大于进口的良好基础上,2006年一季度自主品牌出口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但是,在国产汽车剑舞海外市场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国际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某些中国企业借助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迫切心理,大肆进行诈骗活动,致使很多企业损失惨重。所接触的国外公司究竟是有实力的“李逵”还是坑蒙拐骗的“李鬼”,令很多中国企业头疼不已。  

  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汽车配件的知名企业,目前已成为中国同类产品中*大的制造商和销售商。温州冠盛与美国买家ARI公司于2003年6月建立了赊销贸易关系,收汇情况基本正常。但2004年年底到2005年年初,温州冠盛向ARI公司发货近110余万美元后,ARI公司仅陆续支付了30万美元的货款,其余货款一直拖欠。  

  事实上,类似的受拖欠账款之累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美中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刘海善博士说,今年3、4月份,美国有3家上亿美元资产的大型企业破产,他在整理案宗的时候发现,这3家企业的外欠债务名单中都有中国企业的名字,而且还有好几家的债务都是上500万美元的。这些企业破产后,中国企业的债就很难收回来了。  

  有一句商业格言说得好:客户既是企业*大的财富来源,也是*大的风险来源。人们不难发现,海外商账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出口零部件时会面临着比国内更多的风险,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风险,才能实现对其有效的防范、控制或规避,从而谋求公司利益的*大化。  

  1.质量风险。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商对质量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这对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这将是*大的风险。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常是参照国外的样品或图纸来生产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如果质量管理稍有疏忽,将导致产品超差、报废和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从而引发客户撤销订单、终止合作的严重后果。  

  2.谈判风险。谈判风险是指在与外国零部件采购商进行一对一的接触、洽谈、合同签订及争端解决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能否取得一项满意的订单,谈判是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采购商来自世界各地,各国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谈判更加复杂化。例如,文化差别将导致贸易方式和贸易理念的不同,若不理解对方的文化,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3.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有两类:一是缺乏技术的风险;二是技术取得和运用的风险。本文所述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我国零部件企业在零部件出口业务中技术研发、转移和使用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我国目前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大部分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仿制品或改进型产品,自己研发的产品甚少,而且技术含量也较低。所以就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看,无论是我国零部件企业自己研发的新产品,还是通过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生产的产品,都具有较大的技术风险。  

  4.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这里是指,我国零部件企业在向国外出口零部件,应收账款按外币计价、人民币结算,但是交易达成后到款项的收进会有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外币与人民币以及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之间的折合比率可能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出口价格、盈利状况甚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会产生影响。  

  5.反倾销风险。根据WTO的有关规定,当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对贸易缔约方领土内已经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伤害的威胁,或对其国内新建工业产品造成实质性阻碍,即构成倾销,应征收一定幅度的反倾销税。  

  另外,我国目前引进技术的零部件企业,其风险大多还体现为:盲目跟风、重复引进;技术成熟度低但出价过高,造成产品积压使企业蒙受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购置过期专利、技术合同期旁落于专利保护期外;误人对方的专利循环圈套,以至于让企业造成侵权等。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数量的增大,各类风险的规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投保或选择套期保值的办法;在合同签订时尽量争取以人民币结算,或选择美元之类硬通货结算;采取即期信用证的方式以保证如期收费等。  

  夹缝中艰难前行的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在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寻求国外合资合作伙伴时,更应提高警惕,警惕海外某些整车商恶意拖欠账款等“诈骗”行为,充分了解分析预测存在的风险,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与合资合作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