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容易普及
他用再制造技术修复的坦克磨损零件,不仅寿命延长了两倍,而且成本只有新品的1/8;他受英国*大的再制造公司李斯特·派特公司的委托,修复了英国人不能修复的路虎汽车发动机缸体。他就是中国再制造工程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
徐滨士院士在“第二届全国装备再制造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再制造工程学术论坛”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与记者谈起中国再制造业的发展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前景。
3辆坦克的故事
谈起中国再制造行业,就不得不提徐滨士和3辆坦克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从前苏联引进的坦克上,有一些关键零部件跑到4000公里就坏了,这些多是薄壁零部件。前苏联专家指出,这样的零部件磨损后没法维修,只能报废。
当时还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教员的徐滨士曾试着用焊接的方法修理。“结果还真是不行,零部件壁太薄,一焊就变形了。” 徐滨士回忆说。
到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等离子喷涂技术。徐滨士试验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再制造”受磨损的坦克零部件。他惊奇地发现:经过处理的零部件不仅耐磨性比原来提高了好几倍,寿命延长了两倍,而且成本只有新件的1/8。
为了验证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徐滨士向军委装甲兵领导申请了3辆坦克做试验。
徐院士给记者讲述了试验的过程:“我们给一辆坦克装上新件,另一辆坦克装上经过再制造的零部件,两辆坦克一起跑。结果装新件的坦克行驶4000公里,那个零件就坏了,装着再制造零件的坦克还是好好的。我们给坏的坦克换上一个新件,两辆坦克又一起跑了4000公里,装新件的坦克又坏了,而装再制造零件的坦克仍然可以使用。直到第三个新件换上坦克,再制造的零件还在使用。”
这下,徐滨士的再制造技术得到广泛承认。徐院士说:“这个试验证明再制造的产品不仅能达到新件性能,而且可以超过新件的性能。”
对于再制造,徐院士特别强调“高技术”修复的作用。“一个产品从开发设计开始,到报废后需要再制造,这段时间至少是10年。在10年里,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肯定出现新的技术。利用新技术再制造的产品,可以弥补原来产品*薄弱的环节,所以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可能超过新品。再制造不是二手产品,而是新品。”他解释说。
从引进技术到出口技术
在徐院士的再制造定义里,也特别强调“产业化”。1994年,中国重汽集团与英国*大的专业化发动机再制造公司李斯特合资成立了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发动机再制造。徐院士与复强公司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他介绍,复强公司开始从英国李斯特·派特公司引进的再制造技术,主要采用尺寸修理法。而徐滨士主持研究的中国自主再制造技术,则是把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融入到再制造技术中,对废旧产品进行改造。
*近,英国路虎公司遇到一个难题。路虎一款车的发动机缸体是铝合金的,构造也比较特殊,英国现有的技术很难完成这个缸体的再制造。
英国路虎公司听说徐院士这里有新的再制造技术,就拿着一个报废的缸体来请教他。结果徐院士带领的工作小组经过多种方案的试验研究,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完成了路虎的发动机缸体再制造。路虎公司的人把样品拿回去做了台架试验和装车试验后,心悦诚服地告诉徐院士:“你成功了。”
徐院士和他带领的团队的成功,也使中国再制造技术得到国际认可。*近,英国李斯特·派特公司已经决定与中国合资成立再制造技术生产试验室,引进中国先进的再制造技术。
徐院士说:“从引进英国的技术,到把先进的技术卖到英国,事实证明了中国再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现在,济南复强公司已经与中国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合作,使用高速电弧喷涂、自动化纳米电刷镀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行零部件的再制造。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容易普及
徐院士是中国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他主持的试验室从事多种行业再制造技术的研发,但是徐院士特别关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再制造。
他告诉记者,今年4月曾培炎副总理在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及有关对策措施建议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以汽车零部件作为再制造的产业试点,探索经验,研发技术,同时考虑适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据悉,今年10月在科技部发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被列为重点课题。
徐院士说,汽车行业的再制造与人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容易普及的再制造行业,也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
徐院士主持的中国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曾以济南复强公司为例,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进行经济环境效益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复强公司每年再制造1万台斯太尔发动机,可以产生3.23亿元的回收附加值,节约电能1600万度,同时为社会提供500个就业机会。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对环保和循环经济的需求,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徐院士说。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