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发动机、风力发电机组和高铁等精密机械中,轴承的可靠性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寿命。M50钢作为航空发动机轴承的核心材料,因其优异的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被广泛应用。然而,高碳和合金元素含量导致其微观结构中形成大量初生碳化物(primary carbides)。这些碳化物的尺寸、形态和分布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的研究认为大尺寸碳化物能提升耐磨性,有的则指出细化碳化物才是改善性能的关键。
这种争议源于传统研究难以隔离碳化物与基体组织的相互影响。当通过铸造锻造(CastingandForging,CF)工艺制备M50钢时,初生碳化物尺寸可达10微米,且呈带状聚集,同时基体组织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无法明确究竟是碳化物本身还是其他微观结构因素主导了材料性能。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采用粉末冶金(Powder Metallurgy,PM)技术制备了无初生碳化物的M50钢(PM-M50),并通过相同热处理工艺使其基体组织与CF-M50保持一致,从而孤立出碳化物的单独效应。
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系统比较了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断裂形貌和摩擦学行为。研究发现,PM-M50不仅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冲击韧性,还大幅降低了磨损体积,揭示了初生碳化物对耐磨性的负面影响机制。
为开展本研究,团队主要采用了几项关键技术方法:一是热等静压(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技术在1150°C、120MPa下处理M50钢粉末以制备PM-M50试样;二是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搭配能谱分析(SEM-EDS)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对碳化物形貌、分布及基体取向进行表征;三是通过白光干涉仪和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UMT tribometer)评估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四是开展力学性能测试包括洛氏硬度、拉伸强度和冲击试验,并使用Image-Pro软件统计碳化物尺寸分布。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微观结构特征:
CF-M50中存在大量链状碳化物,*大尺寸达10μm,且呈明显带状分布,能谱分析确认其为富钼钒碳化物(Mo-V-enrichedcarbides)。而PM-M50微观结构均匀,碳化物近球形,尺寸为1-2μm,均匀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中。统计显示,CF-M50碳化物平均尺寸约为2.55μm,平均面积6.13μm2,而PM-M50碳化物平均尺寸仅0.97μm,面积0.88μm2。
二、力学性能对比:
两种材料硬度相当(约62HRC),但CF-M50拉伸强度较高(约2750MPa),PM-M50冲击韧性较CF-M50提高27%。断裂分析表明,CF-M50的拉伸和冲击断口呈现大量碳化物聚集区和微裂纹,表现为解理断裂特征;而PM-M50断口呈现韧窝形貌,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三、摩擦学性能:
尽管两种材料的摩擦系数(COF)相近(约0.69),但PM-M50的磨损体积比CF-M50低59%。白光干涉显示CF-M50磨损轨迹更深更宽,深度约为PM-M50的1.8倍。CF-M50的磨损表面可见深犁沟和大尺寸剥落坑,而PM-M50则以浅犁沟和轻微氧化层为主。
四、磨损机制分析:
CF-M50的磨损主要源于初生碳化物在应力下的断裂和脱落,形成剥落坑,脱落的碳化物碎片进一步作为磨料加剧三体磨损。PM-M50则因碳化物细小均匀,应力分布更均衡,主要磨损机制为轻微的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讨论部分指出,碳化物的尺寸和分布是影响M50钢耐磨性的关键因素。粗大碳化物易成为裂纹源,在循环应力下导致界面剥离和材料剥落,而细小均匀的碳化物能提升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抑制裂纹扩展。粉末冶金工艺通过抑制显微偏析和细化碳化物,显著优化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该研究明确揭示了初生碳化物对M50钢耐磨性的不利影响,并提出通过粉末冶金技术消除初生碳化物是提升轴承钢性能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学术争议,也为高性能轴承材料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