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消息据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和捷克JanEvangelistaPurkyne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制备出一种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自发改变颜色的金属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IT之家了解到,目前的手机等已经能够实现单一颜色的金属表面着色技术,比如“土豪金”、“太空灰”等,然而还不能实现金属表面颜色的自发且持续改变。
科研成果利用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约85℃)的铈基非晶合金,通过掺杂一系列稀土元素,制备出了可在室温和空气条件下自发氧化和自发变色的金属材料,颜色均匀明亮,变色范围可覆盖可见光区,且可以在表面氧化层磨损后自行修复。
研究人员表示,该材料的变色频率在开始时可以做到一周左右改变一次,过一段时间后颜色会逐渐固定,但无法确定*终成为什么颜色。
此外,该材料应用于手机、个人电脑等商品的外壳还需要一个过程。除了外观需求,还需要测试其力学性能,看它在硬度和耐磨性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最新资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